国军解救7000英军 真相曝光感动世界!(视频)
大家好,欢迎来到《长歌行》,我是赵长歌。
中国有这样一位将军,他特别受到了英国首相与美国总统的感谢和褒奖。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特地拜访他,再三感谢他解救英军的壮举。美国总统老布什也曾致函他:“我愿再次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和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这位老将军的名字叫做刘放吾,这个解救了数千名英军,500名美国记者和传教士的战役叫做仁安羌解围战。
不过,这段激荡的英雄往事曾经被埋没,刘放吾将军也被“冒牌将军”顶替,刘放吾则被人戏称为“煤球将军”,这其中有着怎样曲折的故事呢?
刘放吾将军是湖南人,“放吾”这个名字,出自于陆游的《晚登子城》:“驱车出门何所诣,一放吾目登高城”,意思是拥有家国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1926年,刘放吾考入黄埔军校第6期,抗战时期,他参加了淞沪会战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重大战役。他那为人所称道的解救英军之事,就发生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他担任新38师113团团长之时。
1942年1月,日军攻占马来亚后直驱缅甸。中华民国应盟友英国的请求,集合约10万人编成中国远征军,协同英军共同保卫印度的屏藩,及当时中国惟一一条对外交通补给线——滇缅公路。
1942年4月,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围困于仁安羌,英缅军指挥官斯利姆(William Slim)回忆英军的受困状况时说:“粮水不继,在烈日炽烤下干渴难熬,精疲力竭之下,再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死伤严重,实际上已完全崩溃。”
情况危急下,刘放吾的113团受命前往支援。斯利姆回忆了初见刘放吾的情形:“我在巧克柏当村里一栋残存的建筑物楼上见到刘团长,他相当清瘦,方正的脸上透出刚毅。他佩戴一副野战眼镜及一把驳壳枪,我们通过英军翻译官介绍握手后,旋即摊开地图言归正传。在叙述战况之间,团长给我的印象是反应敏捷。他了解我要他率团立即搭乘已备妥的卡车,迅速开往平墙河,我告诉他计划于18日清晨渡河攻击,以呼应英缅军一师突围。”
斯利姆告诉刘放吾:“您的任务是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里公路两侧之敌。”然而,刘放吾只有一个团的兵力,用于抵抗日军上万兵力无异于以卵击石。斯利姆将军对这场战役也深表忧虑。
不过,斯利姆在回忆录中随后这样评价刘放吾及这场战役:“我想只有优秀及干练的军人,才能在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露齿而笑。事后证明,这个团长一旦付诸行动,简直无懈可击,事实上,在往后几天,我相当欣赏他的表现。”
4月18日早晨,刘放吾巧妙利用地形和日军布防情况,采取两翼包抄态势攻击,经过3昼夜的殊死拚杀,接连攻下了日军的3道封锁线,英军主力得以突围而出。此役,113师不仅救出已经绝望的7000多英军,还救出被日军俘虏的美国记者及相关人士500余人。接着,新38师又掩护英缅第1师和英军第7装甲旅等7000余人向北撤退。
据当时合众社战地记者杰克•贝尔登(Jack Belden)记述,撤退途中,英军对接应的113团将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英军有的泪流满面,有的则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中国军队万岁!”
英国官方将英军在仁安羌脱险称为“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并将4月20日定为“光复仁安羌解救英军日”。
经过这番苦战,113团有200多名官兵英勇牺牲,刘放吾也积劳成疾,在盟军医院疗养2个月才得以康复。1946年,刘放吾因仁安羌战役之功绩,荣获国民政府颁发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并由上校晋升为少将。
戡乱战争期间,刘放吾在新7军任高参,在东北作战。1948年,刘放吾自南京抵达台湾,任职于凤山陆军军官学校。1959年,刘放吾以少将军衔退役。
来台后,刘放吾要抚养四个子女,家中生活一度十分困窘。为补贴家用,刘放吾不得不另谋出路,做起了煤球生意,在屏东开了一家煤球店,人们称他为“煤球将军”。
这一边,刘放吾在台湾的生活过得平淡;而另一边的香港,却因为刘放吾掀起了一番波澜,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年在缅甸被刘放吾解救的英军中有一个人叫菲士廷,他已经成为了英驻香港的驻军司令,菲士廷爵士曾于1945至1947年,及1949年,两度出任驻港英军司令。驻港期间,他四处打听着刘放吾的消息,希望能够报答恩人。
这个消息被一个叫作林彦章的人注意到了,他搜集了很多关于滇缅战争的历史资料,主动上门找到菲士廷,谎称自己就是刘放吾,博取了菲士廷的信任,“冒牌将军”沉痛地表达了自己生活的困顿,菲士廷十分慷慨地给予了帮助。
时间来到1963年3月,“冒牌将军”林彦章来到香港新界,声言要集资,并在当地兴建一片气派的住宅小区,命名为“菲士廷新村”。这个以集资的名义进行的诈骗案,很快被港府注意到,当年8月,警方手持拘捕令,将林彦章逮捕,最终将他驱离香港。
这场骗局让英国,以及菲士廷爵士大为恼火。不过,事件也引起了香港与台湾两地爱国人士与记者的关注,那么,仁安羌解围战的英雄,刘放吾究竟下落何在?
几经周折,在社会各界的协力寻找之下,人们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刘放吾。事隔20余年,敦厚的刘放吾对“当年勇”表现得很淡然,他说:“我不过尽了军人的本分”。
1977年,刘放吾与和家人移居美国。1992年4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美期间,专程拜访了已是93岁高龄、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撒切尔夫人握住老将军的手,感谢他拯救了7000多名英军和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的生命。刘放吾眼含泪水,面对感谢仍然还是同样的回复:“解救英军只是尽到军人职责。”
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老将军安然离世,享年95岁。他身后留下的日记中,记述了仁安羌解围战,他引用了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来表达情感: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有英雄的气概,又有做人的淳朴,刘放吾将军的感人之处就在于此吧。
这也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宋太祖赵匡胤还是后周将军时,有一次与敌军厮杀,不料战马突然中箭而死,赵匡胤跌落马下,几个敌军战将乘机围了上来。千钧一发之时,一名骑兵飞驰而来,跳下马喊道:“将军快上马!”情急之下,赵匡胤匆匆看了骑兵一眼,便跨上战马,再度与敌人拚杀起来。
战斗结束后,赵匡胤传令全军,寻找救命恩人,但都没有找到。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仍想找到恩人报答,就根据自己的记忆,请画师画像,在全国张贴找寻,但仍没有结果。赵匡胤猜想,那名失去战马的骑兵,可能为了救自己,已经战死沙场。
几年后的一天,一个人拿着一幅画像来到皇宫前,对门卫说:“请你通报,画上的这个人请求觐见。”
太祖听说恩人来了,急忙相见。虽然时隔多年,但太祖立刻就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当年的骑兵。太祖不由感叹:“你怎么现在才来?”
老骑兵说:“陛下找人的画像我看见了,陛下能记得小民,已经满足。”说到这里,他脸色一变,凝重地说:“小民今天觐见,只因家乡两年大旱,颗粒不收,地方官却隐而不报,民不聊生。小民所以来找陛下,希望陛下开恩,救济天下百姓!”
宋太祖听完,立即命人筹备赈灾之事,又赐金给恩人,官位随意挑选。老骑兵请辞说:“小民深知自己的才干难当大任,平凡度日最好。如果陛下恩准,把赐予钱财一并作为赈济灾民的款项,小民感激不尽!”
太祖长叹道:“你如此淡泊名利,情系百姓,令人钦佩!你既无心留在朝中为官,就派你押运这批钱粮回去吧。”
老骑兵再次请辞:“赈济之事,是陛下的爱民之心,若我押运,难免让人以为您是还我一人之恩,岂不辜负了皇恩!”
太祖沉吟半许,取来纸墨,亲写信函,递给他说:“如果你遇到了什么难处,只需拿出此信,就能得到任何帮助。”老骑兵拜谢后,将信函放入怀中。
多年后,老骑兵安然离世。子孙在整理遗物时,竟才发现了太祖的亲笔信。这个骑兵,名字叫做邢悚。
“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李白《侠客行》中的这句诗,说的就是刘放吾,说的就是邢悚吧。其实,从古到今,中华历史中,又有多少这样令人动容的人和事呢?
观众朋友们,以上就是《长歌行》今天的内容。如果您喜欢我们的节目,别忘了订阅、点赞和留言~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
大家好,欢迎来到《长歌行》,我是赵长歌。🐼。
喜欢我的频道,欢迎点赞,订阅,评论开启小铃铛🔔第一时间观看精彩内容哦〜
●《看中国》订阅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