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清明节为什么日期会不一样?(图)
清明节是华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绝对是名列其中,这一日也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节日。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不只祭奠祖先、缅怀先人,也会进行远足踏青、与自然亲近等活动。不过,想必有些细心的民众已经发现问题了,2018年、2019年及2022年的清明日期都是4月5日,但2020年及2021年的清明却都是4月4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外,清明节又与寒食节、上巳节有何关系呢?
根据风传媒报导,针对清明节的日期没有固定日期的状况,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史志成解释说,中国的黄历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以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是中气,每个节气均有一个特定时刻,但在公历中,并没有固定在某个日期上。
一个回归年实际的长度为365.2422天,历法上的一年长度则是365天,因此每一年都会多出个0.2422天,因此节气到来的时刻也会每一年“顺延”了个0.2422天。正因如此,经过了4年之后,累积的时间几近等于多了一天。为了修正它,公历历法中存在“闰年”制度,也就是我们每四年,会在日历上看见又多出了2月29日这一天。
史志成表示,节气时刻的顺延,有时会导致某节气的时刻越过了午夜至隔日;多了一天时间的闰年也会导致节气时间发生了改变。无论怎样变动,关于节气的日期差异仅仅会在3天之内。
史志成还强调说,中国民间流传着“四五清明”之说,但千万不要就此认为清明就已经固定在4月5日这一日了。实际上,公历中的清明日期仍只会在4月4日、4月5日、4月6日这三个日期中更换着。
清明节的由来 关乎寒食节与上巳节
民众都知道清明节应该要进行的重要民俗活动,包括祭祀、踏青、放风筝、吃冷食等,而这些习俗主要是来源于“寒食节”与“上巳节”。寒食节此一节日正代表古人对自然的认识,当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则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并透露着季节交替的信息,亦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及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开始出现了“感恩”意味,并着重、强调要怀念及感谢“过去”。
寒食节这天的习俗是禁火、祭墓、吃冷食,清明则是新火、踏青出游。在唐代之前,寒食、清明是两个主题不同但前后相接的节日,前者是在怀旧、缅怀亡者,后者则是求新护生;虽然这两日是一阴一阳,一息一生,配合关系却是着实的密切。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则是为了要佑生,这就是寒食及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在位期间,朝廷曾经发布政令,特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到来之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这两节日在时间上可谓紧密相连,导致寒食节俗在很早就与清明产生关联,扫墓习俗也由寒食顺延至清明。
到了宋代期间,清明与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习俗也纳入了寒食节的祭祀习俗。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亦被合并入清明节中。明清期间,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与清明合并的寒食节基本上也算是已经消亡,因此春季最后就只剩下了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