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郑如何成为威权特首?背后原因发人深省(图)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4月5日讯】4月4日,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宣布不再竞逐连任,于今年6月30日任期届满后卸任,告别42年的政坛生涯。对于林郑卸任,有人欢喜有人愁。愁的是一旦警队出身的政务司司长李家超当选特首,香港必定面临更严峻的大清洗,更多人被捕被囚,自由空间被进一步碾压。欢喜的是林郑这个挥之不去的噩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林郑留给大众的印象是刚愎自用、冷酷无情、目中无人、假仁假义;而当她北上面见习近平、李克强时,则笑逐颜开、奴颜婢膝。不过翻查记录,林郑并非一出世就是“恶魔”。港英年代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顾汝德(Leo F Goodstadt)在其著作《失治之城 挣扎求存的香港》中写道,林郑早于中学时期便开展“社会服务志愿工作”,入读香港大学后更成为“社会弱势社群及公义而奋斗的社运分子”。
林郑月娥在80年代加入政府前,经常参与社运。她本人也直言读书时已参与学生运动,甚至在报考(殖民地政府)政务主任前6个月,还参加旧政府总部门外的静坐。不过这些后来被林郑视为“人生污点”。
林郑任职政府的40多年时间内,做过的坏事“一罗罗”。大众比较熟知的是皇后码头事件。位于中环的皇后码头是殖民地政府官员及英国皇室所使用的专用码头。不过97后的特区政府暗中进行一系列“去殖化”运动,称为配合中环填海计划需清拆皇后码头。但计划遭到保育团体的绝食抗争。
2007年,时任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向保育人士承诺,会考虑重建皇后码头,以此说服占据码头的保育人士及示威者离开,使清拆工作可以展开。不过2022年的今日,皇后码头仍未有重建计划。
2014年香港爆发雨伞运动,时任政务司司长的林郑月娥代表政府和学联五子谈判。当时林郑并无妥协的诚意,只是强硬地说服对方服从,导致谈判无疾而终。而当日谈判的5位学生,其中4人因参与运动被囚。
这也是为何2019年反送中运动期间,民间组织不愿和林郑对话的原因。学联五子之一的钟耀华曾在2019年于脸书发帖指,每次林郑欲使用对话这个招数时,都不是为了解决件事,而是为了解决对方。他细数林郑假借沟通暗渡陈仓的事件,包括“喜帖街同居民见面,后杀街;天星皇后码头同示威者对话,后杀码头而承诺的重置至今无期;雨伞运动同学生对话,后清场,拉的拉、告的告、坐牢的坐牢。每次,每次,都是为了拖延,消弭民气,然后就反噬,尸骨无存。”
在港人眼中,林郑无疑是个历史罪人,但为何这个罪人一直逍遥法外、平步青云,还成为香港特首,在经历反送中、国安法及疫情爆发后都得以安然无事呢?深究这一切,皆源于这个杀人不见血的“制度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在林郑任内,香港从半民主社会正式过渡到“威权社会”,早年香港的三权分立体系,变成今日的以行政为主导的三权合作。政府要求民众绝对服从其“政治上的权威”,以强硬手段限制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自由。
而这个“威权政府”又是“制度暴力”的体现。何为“制度暴力”呢?1969年挪威社会学家、和平学学者约翰·加尔通在论文《暴力、和平与和平研究》中指,不同于“直接暴力”可以直接造成肉体或心理伤害,“制度暴力”是一种不易被觉察、不明显但却广泛存在的暴力形式,是一种可“杀人不见血”的暴力。
而这种暴力形式经由政治和经济系统的日常运作而产生,并主要加诸于无权势者的普通百姓身上,其特殊之处在于没有直接的施暴者,暴力隐含在制度结构之中,以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和资源为暴力的具体体现形式。
换言之,这种“制度暴力”是一个极其不平等的社会系统,纵容当权者人性之恶,让其在犯错之后不会被追究,成为受制度保护的特权阶级。事实上,不止林郑月娥,纵观现任港府高官,靠镇压上位的李家超、邓炳强,哪一个不是乘“制度暴力”而得势?
而这个“制度暴力”的根源则来自中共。97后共产党逐步将这套在中国大陆运行的邪恶体制套用至香港。可以说,只要这部邪恶体制的机器还在运作,香港将永无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