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最重要的一大特色(图)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图片来源:Pixabay)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每年约从3月20日(或21日)开始,直到4月4日(或5日)之间结束,春分初始,太阳到达黄经0度时开始。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值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春分虽然不是第一个节气,却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只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同样具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中国除了青藏高原、东北、西北与华北北部地区之外都进入了明媚的春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中国古人将春分分成了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意思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从南方飞来,下雨期间,天空便要打雷且发出闪电。

古籍中,关于春分的纪载亦不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载:“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黄河流域与之相应的物候现象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见《农桑通诀》)。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了春季生长阶段。

春分也是传统节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礼记》记载:“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民俗历代相传。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有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的前后,宫中词庙均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也是在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春分日,民并种戒火草于屋上。有鸟如乌,先鸡而鸣,‘架架格格’,民候此鸟则入田,以为候。”明代时期,山东淄川于是日栽植树木,作春酒,酿酷。《文水县志》有载:“春分日,酿酒拌酷,移花接木。”

春分时节,除了全年皆冬天的高寒山区与北纬45°以北的地区之外,全国各地日平均气温都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了,气温回升的比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与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跟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了10℃以上,且进入暖春。

民间有云:“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因此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并施好拔节肥,还得多注意防御,以防冻害;南方则需要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与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也已经开始了,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需要注意在冷空气降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之际应抢晴播种。

最后,跟各位介绍与春分有关的民间谚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春分无雨到清明”、“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不暖,秋分不凉”、“春分不冷清明冷”。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