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批中国央行并点破经济症结(图)


中国经济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12月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指出,中国央行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基本没有进步,导致经济出现问题。而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应警惕疫情“黑天鹅”和债务衰退、产业链重构、低碳冲击三大“灰犀牛”。另外,中国经济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11月30日对网易研究局表示,不少接触过西方经济学的人都会发现,要将所学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运用到中国的市场经济分析非常困难。

那么,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到底什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存在什么局限?

中国央行日前公布了《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一开始写道:“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的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韧性持续显现。2021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保持政策连续性,增强前瞻性有效性。”

张军指出,报告表述几乎没有毛病,体现出宏观经济也没有毛病。但仔细想一下,总觉得哪里不对。央行这里显然没有用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来对待宏观问题,也没有使用宏观上有意义的表述,来传递有关宏观经济状况的真实信息。“实际上,我自己很多年在海外出席会议时的经历也告诉我,在国际场合,我发现外国经济学家很难弄明白我们所说的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到底是指什么。”

张军直言,很多政策出台往往就事论事,全然忘记了宏观经济的问题是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比如拉闸限电,也不是简单地影响几个部门的事,对整个宏观经济都有影响。

曾经有这样的故事,中共领导人在北京会见经济学家卢卡斯(Robert E. Lucas, Jr.),想请教卢卡斯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该怎么解决。领导人先给出了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GDP同比增加百分之八点几,通货膨胀(CPI)小于2%,失业率很低.....然后希望听一下卢卡斯的意见。卢卡斯听了以后觉得很奇怪,中国宏观经济哪有什么问题?简直是最佳组合!

《看中国》特约评论员唐新元认为,从张军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央行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和发布信息。因此,导致中国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学者和研究机构难以进行分析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再加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存在水分,所以外界对中国经济如同雾里看花,让经济学家仅从数据上看不出中国经济存在的毛病。

实际上,中国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减退,第三季度,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GDP增长率仅4.9%,进入10月之后至今,几项关键性经济指标都堪忧,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继续放缓。

11月27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财经》年会2022:预测与战略”上表示,现在经济形势不容掉以轻心,要警惕疫情“黑天鹅”和债务衰退、产业链重构、低碳冲击三大“灰犀牛”。

例如疫情,李稻葵认为,当前疫情的演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如果再来一遍,经济很有可能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下行或衰退。不论疫情何时消失,中国都要高度重视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例等。

未来债务衰退的影响不容忽视。李稻葵认为,无论疫情延续与否,债务都是一个大麻烦,以后的利率水平还会提升。

而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已经在全球上演,疫情正在强化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逆全球化”的意识。李稻葵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会因此受到较大负面冲击,需提前做好准备。

李稻葵认为,发达国家推进低碳的条件比中国好,但碳减排、征碳税、碳交易带来的化石能源价格上涨也进一步加大了通胀压力。而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石油巨头加入减产行列,加上价格上升,最坏情况下存在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可能性。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