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忍百箴》传达了中国忍文化的深刻内涵。(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
《劝忍百箴》的作者是元朝的许名奎,书成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劝忍百箴》共计一百篇。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全书以一百篇箴言的方式,传达中国忍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训嘉言可以作为今日之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笔者为读者介绍《劝忍百箴》一书中《食之忍》篇中的部分内容。其中郑灵公因不能忍耐而终于惨遭杀身之祸。
【原文】人能无以口腹之害为心害,则可以立身而远辱。
[大意]人如果能做到不把口腹由饥饿而受的伤害当作对心灵的伤害,就可以立身行事而远离耻辱。
【原文】鼋羹染指,子公祸速;羊羹不遍,华元败衄。
[大意]郑国的公子宋用手指蘸点甲鱼汤,引发了一系列的祸端。宋国的华元因为战前未给车夫分食羊肉,以致战场上遭遇陷害被擒。
【原文】舍尔灵龟,观我朵颐。饮食之人,则人贱之。噫,可不忍欤!
[大意]舍弃自己灵龟一般的智慧,却观望别人大快朵颐的样子,只注重饮食的人会被人看不起。唉,怎么能不忍呢?
本篇笔者为读者介绍《食之忍》篇中的两个著名典故——“鼋羹染指,子公祸速”和“羊羹不遍,华元败衄”。其出处都源自《左传》和《史记》。这两个典故也衍生了两个成语——“染指于鼎”和“羊斟惭羹”。
根据《左传・宣公四年》和《史记・郑世家》的记载,郑灵公元年(公元前605)的春天,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鼋(鼋是鳖类中最大的一种)。公子宋和子家将要觐见郑灵公,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忽然自己动了起来,就把自己的食指给子家看,说:“以往我遇到这种情况,一定可以尝到美味。”
等到公子宋和子家入殿以后,厨师正准备切鼋,两人相视而笑。郑灵公问他们为什么笑,子家就把路上公子宋手指抖动,以及预言能吃到美味之事,一一告诉了郑灵公。郑灵公闻言,并没有说什么。
及至鼋羹熬好,郑灵公召集公卿大夫,将鼋羹分赐给各位品尝。公子宋也在被召集的公卿大夫之列,但郑灵公唯独没有将鼋羹赐给他。
看着大家都在吃着鼋羹,公子宋窘迫不堪,怒不可遏。他走到熬鼋羹的鼎前,伸手用手指蘸了蘸鼎里的鼋羹,尝了尝味道,然后拂袖而去。郑灵公认为公子宋对自己蔑视无礼,心中大怒,想要杀死公子宋。
公子宋于是和子家密谋策划先下手,要杀死郑灵公。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不忍心杀掉,何况是国君呢?”公子宋就反过来要诬陷子家。子家害怕,只好同意和公子宋一起弑君。这年夏天,郑灵公被杀,公子宋以此报了未赐鼋羹之仇。
郑灵公其实就为了一时意气,想和公子宋置气,存心让公子宋受辱。莫大的灾祸,居然是为了分食鼋羹给公卿大臣而引起的。为了美食斗气,最终被害身亡,真的太不值得了!成语“染指于鼎”由此诞生,告诫后人不可随意沾取非分利益。对美食的欲望不可放纵,为了美食置气也会惨遭杀身之祸!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典故。根据《左传・宣公二年》和《史记・宋世家》的记载,公元前607年,郑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派华元为主帅,统率宋军前往迎战。两军交战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杀羊犒劳将士。忙乱中忘了给他的马夫羊斟分一份,羊斟便怀恨在心。
交战的时候,羊斟对华元说:“分发羊肉的事你说了算,今天驾驭战车的事,可就得由我说了算了。”说完,他就故意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里去。结果,堂堂宋军主帅华元,就这样轻易地被郑军活捉了。宋军失掉了主帅,因而惨遭失败。郑国缴获宋军的战车四百六十辆,俘虏二百五十人,割了一百个被打死的敌人的耳朵。
《左传》如是评价羊斟:“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于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羊斟不能被称为人,他由于私怨,使国家战败、百姓受害,还有比这应当受到更重的刑罚吗?《诗经》中提到的那种存心不良的人,羊斟就是这种人吧!他残害百姓以使自己快意。
成语“羊斟惭羹”也由此诞生,比喻以私害公的人。
因为没有分到羊肉,不惜让自己的国家战败,羊斟的私心太重了!
大家应该谨记《食之忍》篇中的警示:人能无以口腹之害为心害,则可以立身而远辱!——人不能因为没有得到口腹的满足而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伤害,如此就不会有祸端或受辱的事情发生。心中不满产生怨恨,就会容易犯下恶行。口腹之欲,不能放纵啊,否则害人害己。
(待续)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