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周文王非常仰慕的女子 连诗经也赞叹她(组图)
诗《关雎》赞颂文王妃太姒之德行
窈窕淑女(图片来源:手绘插画 志清/看中国)
“关关雎(jū)鸠(jiū),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cēncī)荇(xìng)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很多中国人最为熟知的《诗经》中的诗篇《关雎》,业已流传千百年。
《关雎》非爱情诗 起到的是教化作用
通常,人们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描写的是一位君子对淑女的爱慕、相思之情和大胆的追求。然而,其内涵并非如此。
《毛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此外,古代研究《诗经》的学者,绝大多数认同“君子”指的是周文王,“淑女”指的是其正妃太姒。
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而《毛诗序》的作者之所以将《关雎》列为《国风》的首篇,就是认为他可以用来感化、教化天下,可以感化、教化上至贵族,下至黎民百姓。
清代《女范捷录》亦说:“麟趾关雎,后妃之德。”其注释进一步解释道:“《麟趾》、《关雎》二诗,皆咏文王妃太姒之德。言麒麟之足不践生草,不履生虫,比后妃之仁;雎鸠生有定偶,并游而不相狎,比后妃之德。”大意是文王妃太姒仁爱、德行高。
显然,如果《关雎》是单纯的爱情诗,是无法起到示范、教化天下的重要作用的,而正因为其歌颂的是文王正妃太姒的德行,歌颂的是周文王对这样一位德行高尚的女子爱慕之情和一心一意,才可以感化、教化天下。对此,《关雎》是如何体现的呢?
文王君子仰慕贞节专一的淑女太姒
首先用“雎鸠”来作比,暗示太姒的美德。《毛诗》注解说,雎鸠是南方的一种水鸟,这种鸟不论是雌雄都有固定的配偶,挚情而又有别。宋代朱熹也认为其“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
《关雎》作者用专情而不相乱的雎鸠比喻君子和淑女,说明他们虽彼此仰慕,但却又不贪恋美色,行事谨慎如雎鸠一样,男女有别,但又相处和谐。而太姒有着雎鸠这样的美德,幽静娴雅、贞节专一,是君子最适合的佳侣,也堪为天下的榜样。
其次用“荇菜”来暗示太姒的美德。诗中三次提到“参差荇菜”,荇菜是长在湖泊池塘中的一种水生植物,它还是古人用以祭祀的常规祭品。具有幽静娴雅、贞节专一美德的太姒,才足以担任采摘荇菜、准备供品,以承事宗庙的家庭重任,才能得到祖先的认同,接受其祭祀。这样的女子,君子如何不心系之?
此外,由于荇菜生活在清水缭绕之地,而污秽之地根本见不到荇菜的影子,所以又以此比喻淑女太姒的高贵和清纯。后来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里有“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的句子,就是在训导族人,行世要有清澈之心。
面对拥有如此美德的太姒,周文王非常仰慕,但思而不邪,没有不善的妄念。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周文王用美好、可以提升德行的琴瑟之音,与淑女分享。这里的琴和瑟都是一种乐器,“琴”被士人赋予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而“瑟”常与“琴”并列,亦具有陶冶情操,提升心性美德的作用。
除了分享琴瑟之音外,周文王还以“钟鼓”之乐来取悦太姒,来表达自己对其的真心。这里的“钟鼓”之乐点出了文王高贵的身份,因为根据上古时期的礼乐制度,不同等级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乐曲,能演奏钟鼓之乐的只有天子和诸侯,而文王正是诸侯之一。
三太之一的文母太姒
这位《关雎》中被推崇、让文王仰慕的太姒,在历史上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太姒,周文王之妃。(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太姒,姒姓,是夏朝君主夏禹后代有莘国人。一天,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滨遇到太姒,为其惊人的美貌所吸引,后得知太姒仁爱和顺明理,生活俭朴,姬昌更加仰慕。
对《易经》颇为精通的姬昌,通过推算得知迎娶之日尚未来到,因此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终于,文王等来了迎娶之日。因为渭水上无桥,为了迎娶太姒,姬昌就在渭水上将舟舟相连,架成了一座浮桥。为了表示尊重、真诚之意,姬昌还亲自迎亲,亲迎太姒进入西岐,场面十分浩大。《诗经》中对此记载道:“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文王与太姒结为夫妻后,文王主外,他继承后稷、公刘的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法则,广泛施行仁义,敬重老人,慈爱晚辈,礼贤下士。许多士人因此都来归附于他。
太姒主内,太姒还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历正妃),勤劳治家,恪守妇道,以德服人,因此其尊号为“文母”。后世还将太姜、太任、太姒三人合称为“三太”,后世将“太太”作为已婚女性的尊称,意指贤德要直追“三太”。
在文王和太姒的德行教化下,西岐国蒸蒸日上。有着如此德行的文王和太姒,亦得到了上天的垂爱,太姒共生下十个儿子,分别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太姒从小就教育儿子们遵循正道,重视德行,他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做过邪僻不正的事情。
其中伯邑考因得罪王后妲己而遭到纣王杀害,故姬昌立次子姬发为太子,姬昌去世后,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武王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承天命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可以说,太姒不愧是周朝王室母仪天下的德范,赞美有着美好德行的淑女的《关雎》成为《国风》首篇,也就顺理成章了。
参考资料:《诗经》 《女范捷录》 《毛诗序》 《列女传》 《史记》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