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1年9月13日讯】在海外、尤其是美国通胀压力不断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国内通胀整体表现“淡定”,中外通胀走势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国内通胀又将怎么走?
全球通胀分化
近日,主要经济体陆续公布了通胀数据,美国7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同比增5.4%创13年新高,7月核心PCE(个人消费支出物价指数)同比增3.6%,更是创出30年高位;欧元区8月CPI同比增3.0%,回到了10年高位;德国8月CPI同比增长3.9%,创1994年以来最高等。新兴经济体通胀整体压力也不轻,7月份土耳其(19.0%)、俄罗斯(6.5%)和巴西(9.0%)均创多年新高。而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最新公布的8月CPI同比仅仅增长0.8%,表现异常温和。为何中国通胀与其他经济体分化,有哪些影响,国内物价走势如何?
通胀分化原因
中外通胀分化原因还是要从经济结构、上下游价格传导效率、各国防疫水平等方面寻找。
一是经济结构。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通胀受食品价格波动影响大,而发达经济通胀与能源价格关联紧密。上半年国内生猪产能加快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加之猪肉需求淡季及基数效应,国内猪肉价格接连跌破成本价,8月生猪价格同比下滑44.9%,拖累CPI同比下降1.09个百分点。而欧美经济体受能源价格影响大,尤其是汽柴油价格上升,对美国消费者支出成本影响很直接,这背后与美国能源结构有关。数据显示,7月美国能源价格大幅增长,带动交通运输成本增长19.4%。
二是价格传导。中国8月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9.5%,创近13年新高,PPI和CPI同比“剪刀差”进一步走阔。相比之下,欧美主要经济体PPI与CPI同比走势基本一致,反映中国上下游价格传导远不及欧美。背后原因,一方面国内工业生产与下游终端消费需求有所“脱节”;另一方面,国内下游消费品的市场竞争较为充分,上游原材料价格涨价,中下游企业或经销商为保持市场份额也不敢轻易涨价。
三是防疫差别。截至目前,海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欧美主要经济体及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每日新增病毒感染人数仍在快速增加,疫情蔓延不仅损害人们身心健康,并直接或间接对经济供给、需求两端造成影响,全球产业链持续承压,这些会通过生产运输成本等渠道影响各国物价。
有何影响?
从全球看,海外不受控制的通胀,将危及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稳定。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高通胀压力迫使欧美主要央行削减宽松政策,高通胀对中低收入阶层影响相对大,高物价环境导致家庭财务预期更谨慎,甚至减少部分消费开支,进而对就业、内需和经济复苏构成拖累,外加防疫前景不确定性,发达经济体央行面临“两难选择”。
对于部分新兴经济体而言,可能面临欧美央行收紧政策,外部融资环境收紧,内部疫情强劲扩散、高物价、经济衰退、失业上升,甚至潜在资本外流等压力,上半年俄罗斯、巴西等经济体“率先”加息。全球经济复苏不平衡,通胀与政策前景不确定性,以及全球资产估值整体处于历史高位,市场波动加剧。
对中国而言,中国经济早已融入全球体系,海外经济与市场波动不可避免对国内造成干扰,但影响可控。从历史经验看,任何一场危机是内外因素叠加共振下的风险强烈释放,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稳步恢复、结构逐步优化,物价走势平稳,宏观风险趋于收敛,政策空间足,中美保持宽利差(中美国债收益率差),金融业稳步有序开放和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等,这些都是国内在应对海外波动时的有利因素。
走势展望
本轮欧美通胀压力受多重因素交织影响,呈现“棘轮效应”,部分经济体结构性问题突出,雇员工资上涨、房价走高、以及全球高度宽松金融环境继续提升市场风险偏好等,接下来的6-12个月通胀水平将维持高位运行,而中国物价相对会保持温和,与欧美主要经济体物价保持“剪刀差”。
中国国内疫情受控情况稳定,内需和经济稳步恢复,利好物价走势。从物价结构看,一是国内生猪供需逐步趋于平衡;二是国内民生必需消费品供给相对充足,整体上,未来物价动能将保持温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