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中伏天 除病根的好时节(组图)


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之首,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伏,是“三伏”之第二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开始,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结束,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

在中伏末,进入立秋,此时,由养阳进入养阴,天地气机交替,可以说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如果能把握好这20天,对整年的身体健康都有帮助。

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夏季要注意心的养护。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急诊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就会增加17.3%。每年夏天从6月开始,心脑血管疾病就进入了高发期,并且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

养生建议

1、避免过劳

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应注意适当减少户外活动,多在室内休息,且午睡1小时,以补充晚间睡眠的不足。

2、良好情绪

保持良好情绪和心态是夏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3、适度运动

夏天应是“静养”的季节,特别是老年人,不宜大量运动。

4、多喝水


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12:00~15:00时要避免阳光直射,还要记得多喝水。

补水养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动就容易大汗淋漓,强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饮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还要定时喝水,白开水、茶水等就是比较好的选择。

这些情况,中医认为属阳虚风寒盛,适合冬病夏治。

阳虚风寒盛 适合冬病夏治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尤其适用寒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等。

2、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胃胀、慢性结肠炎、虚寒腹泻、消化性溃疡等。

3、风湿骨病

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4、小儿疾病

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腹泻等。

5、妇科疾病

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患者。

6、治未病

免疫功能低下,夜尿频多,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等亚健康的调理。

3种疾病调理

中伏除病根!这几种疾病,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来调理。

1、虚寒型腹泻:二姜猪肚汤

虚寒性腹泻病人是冬病夏治的主要病症之一,试试姜猪肚汤。

先将猪肚用醋泡去腥,然后洗净切丝,配干姜10克、良姜10克、草果3克,一起放入罐内煮熟,放入食盐适量,空腹食用。

2、虚寒型胃痛:艾灸足三里

虚寒性胃痛多因身体阳虚、胃失温煦导致,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熏熏。

胃寒怕冷的人可以自己在家用艾条熏熏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侧一横指处)、中脘(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天一次,连用两周。

3、哮喘及便秘:泡脚按摩

对于冬季易发哮喘及寒性便秘,可以在家进行足浴按摩,驱散体内寒凝之气。

取热水泡脚,同时用手缓慢、连贯地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种方法对于哮喘、寒性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也可配合按摩足底穴位,如涌泉穴、太溪穴等,按摩力度忌过重。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