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王维在禅诗中提到的“毒龙”是指什么?(图)

 2021-06-25 08: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被誉为“诗佛”的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佳句,而他在游历密林间的香积寺时,留下了《过香积寺》这样一首禅诗。此诗中,有一句十分引人注意的知名句子“安禅制毒龙”。不过,所谓的“毒龙”,指涉为何呢?接下来就来谈一谈。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的意思为:

不知道香积寺位于何处,登高深入数里,方才步入云峰。

此处古木参天却无人行迹,不知深山何处传来了悠然钟声。

山泉水撞击危石发出响声,青松在日光照射下显得冷然。

在薄暮下的弯曲潭岸,安然修禅制服各种欲念(毒龙)。

王维在《过香积寺》中,写下了观景生情之感慨。透过眼观、耳听,在前六句中,描绘了深山的清冷古寺。王维的写法是按照行经顺序,将逐步所见景色,一一刻画出,并将读者引入如画胜境中。

在末联中,观赏了幽深山景而萌生出诸多感触的王维,表达了能在此处安然修禅,以减除内心中的各种世俗欲望杂念。

阅读了《过香积寺》的人均认为,此诗之妙,在于全无正面描写古寺之词,但无人潮侵扰的简朴山寺,却宛若展现在眼前。整首诗作的构思新奇,用字精炼,空灵境界挟带趣味。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唐仲言)即在著作《唐诗解》中,解析此诗道:“此极状山寺之僻,言我初不知其寺,深入云峰如此,如今才知古木深山之中,有此佳境!何处还有此钟声?始知寺所在耳。泉声为石阻而咽,日色因松深而寒,斯固清迥绝尘之地也!故我愿安禅于此,以制吾心焉。”

沈归愚(沈德潜)则在《唐诗评选》中道:“‘咽’与‘冷’,皆见用字之妙。”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则说:“三、四句似流水,又似双立,‘安’句自然,结亦不累。”

至于此诗中的“安禅制毒龙”一句,最受外界关注。

然而,在《涅盘经》、《普曜经》、《观佛三昧经》、《杂宝藏经》等佛教经典中,均提及了毒龙的故事。

最为外界知悉的,莫过于佛陀以慈悲力,降伏了恶龙的瞋心毒火,并在为它皈依后,收入钵内。见到佛陀既慈善又具威力的能力后,原本傲慢、信奉外道的摩竭提国迦叶三兄弟也受到感化,接受了佛陀的渡化。

针对佛之威力,唐睿宗在〈大宝积经序〉中也颂赞说:“毒龙惧其威光,醉象惮其神力。”

不过,考究佛经后,可以发现关于“毒龙”的比喻不只有一种。东晋法显《佛国记》记载:“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此籍将恶劣天候归咎于毒龙作祟。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也载称:盘陀国“三日至不可依山,其处甚寒,冬夏积雪。山中有池,毒龙居之”,因杀害商人,其国王习得咒龙术,令毒龙徙之葱岭;十一月初入波斯国,甚狭,七日行过……其国有水,昔日甚浅,后山崩截,流变为二池。“毒龙居之,多有灾异。夏喜暴雨,冬则积雪,行人由之多致难艰……雪有白光,照耀人眼,令人闭目,茫然无见。祭祀龙王,然后平复。”

无论是记载何处的毒龙,不难想像,毒龙令人心生畏惧。

然而,“毒龙”亦被视为欲望、俗念,抑或心魔。唐汝询说得甚为清晰,“毒龙即喻恶念、惊猿、害马、魔鬼之流。”

清代赵殿成笺注也引用了《涅盘经》卷二九道:“但我住处有一毒龙,其性暴急,恐相危害。”进而赏析说道:“毒龙宜作妄心譬喻,犹所谓心马惰猴者。”

正因“毒龙”如此令人困顿难解,像王维这般感受敏锐之文人,又岂会不想消除之?纵然他能逐步沉迷于幽冷山景寒寺中,而忘却诸多俗尘之念,但那时光终究是短暂的。

因此,身处佳境的王维,才会在末句道诉自己借由静坐沉淀、观照心绪,以进一步地制伏宛如毒龙般的种种邪心妄念、痴迷纠缠。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