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这些智慧精华,至今让人受益无穷。(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古人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养。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些蕴含人生智慧的名言,至今让人受益无穷。
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白鹤堂文集》中的名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意思是说: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即便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即使是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了。
之后彭端淑还举了个例子:四川郊野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着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数年来都想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能成功。你凭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却到了。
人们的立志,反而不如四川郊野的穷僧啊!
二、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这句话出自《尚书·伊训》。意思是说: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教育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戴复古的《寄兴》一诗:“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意思是说,黄金无法求足色,白璧也会有细微的瑕疵,对人无需求全责备,即便你有些小缺点,我仍然愿意与你一起相携到老。
诗人是借了一位妇女对丈夫说话的口吻,提出了“‘金无足赤,玉有微瑕’,不苛求全才”的用人原则,传达一个意思:只要用人者能够善用人之所长,而不苛责其短,那有才之士才愿意效忠一生。
到了后来,人们就将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俗语,说的是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为人处世,也不可过于自命清高、百般挑剔,我们也应看到别人的优点,识大体、重大局,不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才能广交朋友。
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这句语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说: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如果没有朋友互相切磋解难,人便会浅陋而见识不广。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领域,还可以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
《周易·兑卦》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使双方互相受益。朋友之间的互学互助也是增长知识、修养德行的重要因素。
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
当然孔子也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若是结交到所谓的“损友”,凡事以利益为考虑前提,所言所行,违背“仁义”,这样的朋友便无益于在彼此的学业道德共同精进,因此择友时一定要清醒理智明辨善恶。
孔子与弟子(绘图:Mimi Zhu/看中国)
五、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荡》,是召穆公斥责昏庸无道的周厉王时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一段话:“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意是说: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抱着美好的初衷,都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人能坚持下去,做到“善始善终”。
《论语》中记载子夏之语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以为终始如一,持之以恒,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在古人看来,“立身行道,终始若一”是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一件事。因此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君臣、上下、朋友之间常用此语相互告诫。古人也常将这类警语刻在盘盂几杖上,为的是在进退俯仰之间常能观览以自警。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