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咄咄逼人 官方两招儿应对收效甚微(图)
中国经济正从复苏转入滞胀,通货膨胀抬升。(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6月13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经济正从复苏转入滞胀,通货膨胀抬升,虽然官方多次表态要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但是收效甚微,最新消息指其将释放国家储备。
顾问公司CRU Group援引中国市场联络人的消息,在给客户的报告中称,中国打算最快在7月从其国家储备中释出80万至90万吨原铝,以缓解金属的高价格。释放出的铝储备可能阻止投机者在上海期交所热炒大宗商品,并且应该会降低第三季度的进口需求。
CRU Group是一家私营商业顾问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全球采矿、金属和化肥市场,提供咨询、市场分析、业务分析、新闻、数据和会议服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铝生产国,很少释放国家储备到市场。4月原铝产量335万吨,创月度最高纪录。
然而在5月份,有“中国铝谷”之称的云南发生干旱,电力供应减少,意味着铝生产商不得不降低用电和铝产量。内蒙古的冶炼厂之前为符合北京当局下达的能耗目标也减产。
另外,中国煤炭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飙升,五部委(交通部,市场监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开始检查煤炭库存,并打击港口的囤积行为。
据《路透社》报道,三位熟悉此事的消息人士称,官员在曹妃甸港进行了调研,并与港口企业和煤炭贸易公司举行了会议,然后前往附近的京唐港和秦皇岛港。
一位接近曹妃甸港的人士说:“老实说,要确定哪些库存是为正常业务而建,哪些是为了投机,并不容易。”
中国5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创逾12年最大同比涨幅。而多个地区,包括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已经警告称夏季可能出现电力短缺。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则“甩锅”欧美国家,6月10日,他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加剧是欧美国家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
郭树清自夸:“如果说最发达国家大量印发的货币形成了拉动全球通货膨胀的动力源,那么,中国数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就是稳定全球通货膨胀的千钧锚。”
不过,中国央行6月10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货币政策仍处宽松状态:截至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7.55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8.3%。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5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83.3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
天钧政经智库研究员任重道指出,中国经济放缓,新出口订单大幅回落,反映出其它国家产业链正在恢复,中国外贸出口的高增长在下半年不可持续。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差距持续拉大,反映成本上涨对下游企业利润的挤压显现。就业情况也不佳。货币政策开始收缩、财政扩张力度放缓、房地产金融政策收紧,经济复苏步伐放缓。中国经济正从复苏转入滞胀,通货膨胀抬升。
中国总理李克强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去年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发生,对经济产生了阻滞,各国停工停产导致工业原材料产出下降,2020年三季度开始,由于全球经济逐渐复苏、货币流动性过剩、供应端和需求端的矛盾加大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自去年底迅速上涨,原油及制成品、化工原料、煤炭、矿石和有色金属涨幅尤其明显。
从历史数据来看,大宗商品上涨周期一般在两年左右的时间,本次大宗商品上涨周期尚未完结,短期内难以看到缓和趋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