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闪烁着老子的大智慧,让人一读难忘。宋绣老子像。(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图/Pixabay/国立故宫博物院)
老子的慧光闪烁着人生之道的真理,在他留下的《道德经》中有许多自然不带痕迹的回文(“回文”)[1] 词句闪烁着老子的大智慧。这些带有回文修辞格式的句子,简洁表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连系,又自然展现大道无形的境界。
《道德经》一书被认为是汉字“回文”美技的源头,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道:“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
例如:第八十一章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六十三章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老子《道德经》中的回文词句,有单一的字或二字以上的词组回文,它们都以自然质朴的面貌展现道家的精神要义。前后两子句字词相同而词序相反,形成简洁有力的相扣之理与回映之美,这种表达,是老子思想的奥妙体现,不是那些刻意追求逐字回还反复的诗词意境所能比拟的。
与小编一同来欣赏《道德经》中,几则回文句子,一同玩味蕴藏其中的人生奥理吧。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解读参考:真知道天地大道的人不会说“道”,悠悠然悟得天意的当下,乐在心中,并且终日自强不息,修身自省,但愿无咎;满口头头是“道”,耸人听闻之人,肯定不是真懂得大道的智者,因为道是君子用来修行的,而不是用来宣讲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解读参考:“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讲人生之道中的一种境界,纯任自然的工夫。人生在天地之间,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之道,故而道家以返本归真为尚,不以有为为强。人生处处、时时都是修炼场,行为处事就要放下名利情的追求,以去除后天的种种桎梏牵绊,得以从从容容合于自然之道。
为无为:为无为就是不卤莽造作、不强求功成名就,从而能不获罪、不患难,返本归真,进而最好的天赋能自然发挥出来。
事无事:乐天知命,以无事为上,乃事无事也。生命生来就有天定的命运之数,乐天而知命,坚持修心不外求,修去名利情不显示,果能去掉了这些人生的枷锁,生命就得以自由自在。
味无味:修去身口之欲,无欲望的执着,乃味无味也。人既无食与色的欲望执着,异端、邪魔就没有找上门来为乱的空间,人才能做自我的主人。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解读参考:这主要讲人的真知和人生的真道,回文对比出了深浅度,并且一层层、一境境向生命的真谛推进。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的话没有虚饰文彩,但很质朴实在;花言巧语美丽动听,却空虚不实。说话、听话都重在“真”音。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人不说巧辩的话,巧辩者多言,言多必有失,或无意中伤人树敌,可能招致祸端,甚至亡身之祸。谈辩最重要的一招就是保帅——“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道”之士懂得生命的真正目的在返本归真,会专心守一,求道在一心,修善在一己;博闻之士,不明人生目的,不知生命归宿,以博学为傲,反而迷失在无涯无际的学海中,错失生命的真谛。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增进生命的智慧,在于悟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读参考:祸与福有互相依存的变化过程。祸发生时就是造福的契机,因为人若能因遭祸而悔过责己,从而修道行善,则祸去福来;而福中其实埋伏着祸端,人若因得福而骄恣、得意忘形,则福去祸来也不远矣。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解读参考: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质朴守正,虚心明辨自己的不足,这才是上德;不是真知道又“强不知以为知”,可能颠倒是非误入歧途,将是招来病患的原因。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解读参考: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可用的借镜。
善人内心强大的良知焕发着道德的光晖,善人先他后我、浑然无私的善德,自然焕发,感人入心,不善的人感其德,而自然而然尊他为师。善人谦虚为怀不自满,见到不善之人,用他作为借鉴,见他身上有优点就学,见自己有和他同样的缺点则改。
小语
老子《道德经》简洁有力的文句,讯息充实又张力无穷,节奏鲜明又和谐流畅,能给人强烈深刻的妙通默会,印象鲜明持久,在人求“道”的路上,是明灯、是良伴。
注[1]:回文也作“回文”,是指前后两句子的词序相反,而词汇大致相同的修辞技巧,以造成回环往复的美感(也称为“宽式回文”);严格的回环往复的回文格式,是指刻意安排字序的回绕,使同一句子、诗词或同一段文字既可顺读又可逆读,各展意义与意境的修辞技巧,也称为“严式回文”。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