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尼专栏】中国传统文化之告身(组图)

告身,又名官告、诰命。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古代朝廷,尤其唐宋时期,任命官员、授官职所使用的委任状。告身本身就是书法作品,并以其独特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成为对中国古代官制、书法及历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据。

唐代告身,实际上许多人也并不陌生。保留至今的告身中,有一份唐建中元年(780)颜真卿官拜太子少师的告身,闻名遐迩,享有盛誉。这份告身,首尾齐整,保存完好,现收藏于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相传是颜真卿亲笔书写,因此被称为“自书告身帖”。其墨迹收载于各种字帖和书法教材,流传极广,是人们研习颜体书法的重要资料。

宋代朝廷成立了专门为官员制作告身的机构,以“官告院”为名。委任有内制、外制两种:内制三品以上,外制三品以下;对应告身的语言、书写者都有一些区别。

唐代推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风,而北宋前期书风延续了中唐的宫廷书风。北宋《司马光拜左仆射告身》字形比较长,与二王的《圣教序》一脉相承。北宋晚期宫廷书风呈现出明显去唐法重宋意之势,很大程度上学宋徽宗瘦金书,同时也更强调个人风格。

《司马伋告身》写于宋孝宗干道二年(1165),是宋徽宗书学之后40年。这件是长锋硬毫以很快的速度书写的,整体上既没有传统的王羲之风格的院体的痕迹,也没有当时十分盛行的士人书法如苏轼,米芾,黄庭坚那样生机勃勃,更没有做了皇帝三十五年的宋高宗的书体的一丝痕迹。

司马伋,又名司马九,字季思,夏县(今属山西)人。司马伋为司马光之兄司马旦之曾孙。史料记载,司马旦之孙兵部侍郎司马朴跟随宋徽宗一起被金人俘虏北去,不屈不挠。司马朴长子司马倬被忠简公赵鼎保护,逃难到四川叙州。司马旦曾孙吏部侍郎司马伋则携家眷随宋高宗南渡,落户在会稽山阴。

司马家族在宋代素以忠贞谅直闻名,所以司马伋在当时民族矛盾颇为突出的情况下,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正因如此,在投降派秦桧当国的时期,司马伋并未受到重用。到了宋孝宗时,朝廷内主战派逐渐占据优势,司马伋才得到了升迁的机会,有了用武之地。

《司马伋告身》是真实历史的反映,其文字的书写、告身的内容和使用率都真实地反映了宋代政治文化在当时运用和实施的过程。南宋以后规定,告身一经看后必须烧掉,使得告身存世数量锐减,弥足珍贵。宫廷内制的书写,多数由宫廷女官代为书写,这对研究中国书法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留言

作者戴东尼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