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得失” 才是人生大智慧 (组图)
如何对待“得失”体现出了人生大智慧。(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大陆有很多著作开解人生智慧,把人谈的云里雾去,也列举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案例,字里行间也体现了一点如何对待得失的问题。实际上,人生智慧还真是集中在“得失”问题上,如何对待“得失”体现出了人生大智慧。
古人相信“天人合一”,相信善恶有报的天理,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交相辉映的结晶,角度不同,实质还是告诉人如何对待人世间的得失,如何行善积德,怎样不做坏事不造业,悟性高的,可以走上一条修炼的道路,修得正果。
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利用职务之便救了很多犯人,欧阳修的母亲以此判断出自己的儿子将来很有成就。
“唐宋八大家”中有苏家父子三人并列其中,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祖先中有一人是修道之人,积下了大德,祖上有德,福报后世儿孙。
明崔子忠画苏轼留带图(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范仲淹范氏家族,历史上有“富不过三代”之说,范氏家族富到了八代,今天还有范家后人。如果古人目光短浅,做事不计后果,不考虑未来,绝不会有这样的成就,这样名扬后世的大家族。
范仲淹(989-1052)晚年被贬之后,用自己多年的俸禄积蓄在故乡苏州买了一千亩良田,用收来的租米赈济同族中贫困的人。有人很不理解他的做法,就劝他说:“你这样做,让子孙后代怎么办呢?他们会因为这个原因而怨恨你的。”范仲淹叹了口气,说:“如果他们真的怨恨我的话,那他们也是太不了解我了。我给他们留下的是更宝贵的财富啊。”
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做官,他买下一块叫做“南园”的地,本想建造私宅的。风水先生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谁占用此宝地,将来会不断的出公卿贵人!”范仲淹听了说:“既然这块风水宝地如此之好,那倒不如在这里办学校,让它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岂不比我家多出几个公卿贵人更好吗?”
于是他就在这里修建起了苏州郡学,还请来有名望的人任教。由于受当时学风怠散的影响,“生徒数百,多不率教”。范仲淹为了扭转学生不守纪律的问题,就把自己的长子范纯钓送去上学。范纯钓在学生中是年龄最小的,但入学以后,“尽行其规”,模范遵守纪律。于是“诸生随之,遂不敢犯,学校风气大变。”苏州郡学后来成了当时闻名的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
古人相信“德”对人是最重要的,没有前世善行积下的德,就没有这世的财富与功名利禄,人中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所以古人讲“钱财如粪土”,讲顺其自然,不强取豪夺,不缺斤短两,遵循善恶有报的天理行事,讲天理良心;得到了心中也有对天地神佛的敬畏之心,心中有敬意,行为上抚恤怜贫,修桥补路,救人性命,行善积德,看似失去了,实际上又得到了关系到生命未来的最珍贵的“德”,有了这个“德”,福报才能延续,家族才能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