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路在何方?专家批当局异想天开(图)
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再依赖基建、房地产、出口。(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1年2月1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国经济连年下滑,又遭遇疫情重创,经济增长不能再依赖基建、房地产、出口,未来增长动能何在?专家指当局要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要天天想着高精尖的东西”。
未来中国经济将面临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而中国经济动能正在减弱,虽然许多企业预期疫情一旦结束,全球需求将会反弹,但对于国内外的疫情反复仍存忧虑,担心对业务运营和供应链进一步造成困扰。
这一点可以从制造业的关键数据看出来,2月1日,财新/Markit联合公布,1月经季节性调整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降至51.5,创七个月最低。财新智库高级经济学家王喆评价称,制造业速度明显放缓,“供给、需求复苏动能减弱”。
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中,中共政府通过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基建、房地产投资和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这些增长引擎逐步衰减、消退。
2月11日,《财经》杂志发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的访谈文章。他认为,无论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讲,扩大内需重要的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目前还有约9亿人低于中等收入标准,也可看成低收入群体。“我前段时间提出一个想法,今后用10年至15年的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一倍,达到8亿至9亿人,也就是让4亿至5亿的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使得中等收入群体成为多数,目前这部分人的主体就是处在城乡转换过程中间的农民工。”
刘世锦认为,要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包括住房、社保等各方面问题,安居才能乐业,将这些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这部分人群的需求潜力才能够释放出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则认为,要促消费就要让广大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得更快。如何增加?第一、提高农民工工资,第二、完善社保,第三、脱贫。
中国贫富差距仍然客观存在,对此,樊纲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创造就业的问题,然后更好地发展各种传统产业,包括一些低端制造业。“我们还有大量的人需要就业”,“不要天天想着高精尖的东西,而忽视实业发展。”
高精尖指的是高级、精密、尖端的技术或产品。
不过,要促进消费增长也不容易,因为中国通货膨胀严重,民众购买力下降。
2月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1月份经济数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一降一升,在去年同期高基数的情况下,1月CPI同比下降0.3%。
中国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称,1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4.1%,其中鲜菜、鸡蛋价格分别上涨19.0%和11.1%,猪肉、羊肉价格分别上涨5.6%和2.7%。
在2020年1月,CPI同比涨幅达到5.38%的高点,这意味着2021年1月的CPI数据看似较低,但物价同样高企,处于高通货膨胀状态。
一般定义超过3%为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而中国民众的收入情况却堪忧,中国总理李克强去年5月28日在记者会上说“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句话引发舆论热议。
不久前的1月18日,官方发布了中国经济2020年全年的成绩单。独立智库天钧政经研究员任重道从和民生最相关的收入、消费和脱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从数据可以看出,所谓的经济内循环重要的支柱--消费不振,内需低迷,其中关键原因是民众收入减少和物价快速上涨。
所谓的国内循环主要靠提振内需,刺激中国民众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数据不乐观。同时大量家庭债务成分都是房屋贷款,长期来看百姓们的消费能力被透支,消费增长被竭泽而渔。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