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上影想拍电影《边城》 沈从文为何拒绝?(图)

作者:张东宝  2021-02-05 12:0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2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和他发表于1934年的代表作《边城》。
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和他发表于1934年的代表作《边城》。(网络图片)

编者按:中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做人是有原则的。1949年共产党统治中国大陆后,他就再也没有动笔写过小说了。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想把他的小说《边城》改编拍摄为电影,但是沈从文拒绝了。

上海电影制片厂想把《边城》拍电影 被拒绝

在《楚辞・渔父》中有这样一句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是渔父劝屈原的话,要他审时度势,做个识时务的俊杰;世事清明时则为民造福,世事混浊时则不妨随俗浮沉,不必太清高自守(第二句,也有另一种解读,即如“莲一般出污泥而不染”)。

而屈原则不能苟同,他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1949年之后,文学家沈从文就再也没有动笔写过小说了。

198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决定把文学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改编为电影《翠翠》。这在一般人看来,无疑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好机会,尤其是对刚刚复出的沈氏而言,更应是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

然而,沈氏发现上海电影制片厂竟然不尊重原作,反而随意添加“阶级斗争”等子虚乌有的内容时,一向为人谦和的他感到愤怒了,他不顾老友从中斡旋,毅然退回上影厂寄来的“改编费”,并断然拒绝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拍摄要求。

在这里,沈氏要维护的不仅是自己的作品,更是要维护文学的纯洁性和自己做人的原则。

现如今,面对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可以说,即便用尽“沧浪之水”,也难以洗涤净我们心灵的蒙尘和毒素;当有人发出“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实,人不能成为精神流浪者”的感慨时,沈从文明知可为,却不愿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当然可敬!

附:沈从文与小说《边城》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后改名沈从文,生于中国湖南省凤凰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和考古学专家。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代表作,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元旦开始在天津《国闻周报》上连载。

在小说《边城》中,沈从文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边城》写出了一种如梦似幻之美,像摆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来都显得相当理想化,颇有几分“君子田”的气象。作者所用的背景材料中便隐伏着社会矛盾的影子。沈从文亦不曾讳言他的写作意图是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人”,“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

責任编辑: 兰雪晴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