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台美关系 基进党对蔡英文提国安4箭(图)
永社专案研究员彭至诚(左至右)、台湾基进新闻部主任张博洋、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主席陈南天、台湾北社秘书长潘威佑22日举行记者会,提出“国安4箭”建言,盼稳健迈向台美建交。(图片来源:中央社)
【看中国2021年1月23日讯】(看中国记者卢乙欣综合报导)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已就职,台湾基进党与独派团体22日召开台美新战略记者会呼吁,台湾须展现抗中意志给拜登看,摆脱台美关系模糊、不可预测性,并提出“国安4箭”政策建言,盼坚守“一中一台”底线,速通过《外国代理人法》等案,阻中国渗透。另,前立法委员林郁方在国政记者会上说,美中会继续竞争,台湾重要性不减。
相关新闻报导如下:
拜登上任后美中蜜月期?学者这样看
学者示警:中共军队演训频率将增加
北京制裁美前官员 陆委会批:国际反感
北京打手上场?国民党提案冻结预算挨批
拜登就职典礼萧美琴没进场?蓝议员解答
台湾基进党提国安4箭建言 盼坚守“一中一台”稳固台美建交
综合中央社与民视新闻网报导,因拜登已宣誓就职,美中台关系开始新局面,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主席陈南天、台湾基进新闻部主任张博洋、台湾北社秘书长潘威佑,以及永社专案研究员彭至诚22日共同召开“打破模糊坚守一中一台,强化体质迈向台美建交记者会”。
张博洋认为,美国此次总统大选发生许多争议,导致美国社会分裂,拜登上任后,修复裂痕恐是首要任务,这或许让中国当局在美中关系上获得喘息机会;在美国抗中行动可能趋缓的同时,台湾应该展现比美国政府更积极的抗中态度,以及坚守主体性的决心,这“国安4箭”显得格外重要。这也是要建议蔡英文总统,这些是目前能进行的事情。
张博洋表示,“国安4箭”分别为完成《境外势力代理人法》草案的立法,以及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有关中资限制的部分,修补马英九政府时期门户大开及在中国经济侵略下出现的国安漏洞。
张博洋说,在5G世代里,美国欲推动干净网络,台湾能做干净网络的认证,让台湾跟美国接轨,政府也应该要整合现有的资安标准,推动台湾版本的干净网络标章,在资讯安全方面超前部署。
提及在美国的台湾保证法架构之下,张博洋认为,台湾应该积极寻求美国对台军售及共同演训,维持不对称战力,打造刺猬台湾;台湾基进主张,为因应中共新型态的战争威胁,台湾政府应该比照北约,成立跨部会的混合战应变中心。
在许多民众忧心未来台美关系生变及美抗中减弱力道部分,基进党呼吁蔡英文政府,除了坚守“一中一台”的原则,也应该要强化台美关系,并列出国安4箭,从法治、资安国防及总体规划着手,还强调这是基进党在下个会期,立法倡议方向,包括要求台湾强化抗中能力、严防中国当局运用各种方式渗透国安,以及有效应对中国新型态的威胁。
陈南天说,巩固台美关系,不会只是依靠美国单方面的承诺,同时需要台湾内部自我防卫的决心,所以必须落实“国安4箭”。
彭至诚提醒,中国当局针对台湾乃至全世界民主国家的威胁,自原有的资本控制,发展成为在传统与数位媒体上的舆论操作,并透过遭受中共控制的代理人,将中国当局反对民主的脏手伸进民主国家,还企图透过看似民主方式推翻民主。
潘威佑表示,今天以实际行动站出来,表达对台派政党之间合作的支持;面对亲中势力及中国威胁,更得要深化台美关系的稳定及交流。
林郁方:美中将持续竞争但趋稳定 对台湾是好事
面对美国新政府开展的新局势,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2日召开“美国两岸政策的变与不变”记者会,出席与会者包括林郁方、前国家安全会议咨询委员邱坤玄、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卢信昌,以及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何思因等。
与会讨论人士都同意未来美中将维持竞争态势,美国会继续视中国为重要挑战,但同时存在走向和解之处。
林郁方认为,与外界主流意见不同之处,在于拜登政府不会等着处理好内政问题,再去着力于对外事务,这是因美国是超级强权,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重要利益需要维护,同时有责任及必要主动或被动地解决国际上许多问题,包括美中经贸纠纷及南海军事对峙等,这些都是无法搁置的对外事务。
林郁方说,美中和解是两岸和解契机,但台湾不需要担心美中和解将会对台湾造成伤害。美中将持续竞争,因此台湾的重要性不会稍减,台湾是美中双方打交道的重要筹码。至于美中关系趋于稳定、可预测,对台湾而言也是好事。
何思因表示,拜登政府与川普政府相较,研判不会将台湾推到前台,这对台湾是件好事。
媒体询问如何看待中国政府20日宣布制裁川普任内28名“在涉华问题上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的前美国官员。对此,何思因认为,这是强权竞争的常态,“暗亏可吃,明亏不能吃”。
经济方面,邱坤玄表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统计,中国2020年的国内生产毛额(GDP)已达美国70%,差距之小前所未有。此外,因川普政府过去4年来对中强硬遏制让中国在经贸等领域历经演练,同时意识到技术自主及在国际上善用“统一战线”的迫切性。所以,未来拜登政府联合盟友对抗中国,其结果同样是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吸纳力及抗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