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尼专栏】中国画传统技法——浅绛山水(组图)

浅绛山水,是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设色技巧,也是其它类别山水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高难度绘法之一。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湿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为主晕染山石和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芥子园画传》说:“黄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浅浅施之,有时再以赭笔钩出大概。王蒙复以赭石和藤黄着山水,其山头喜蓬蓬松松画草,再以赭色钧出,时而竟不着色,只以赭石着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亦称“吴装”山水。

浅绛山水画,以树、石、云、水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笔墨为构架,着色以浅赭为主。它的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透澈。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说:“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他强调了笔墨仍为画面状物构形的基础,墨色足后,略施淡彩,画面色调单纯统一,减少浓淡和轻重的变化,而其色多施于山石之上。

浅绛山水画:在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使用浅赭着色而为之

浅绛山水画是在水墨山水画的基础上使用浅赭着色而为之的,所在关键在浅赭和水墨构架的对比应该协调,尽量不要过于强烈,当然绘画本身的意义,不是画家去完成某种形式,而是应造化而生法,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浅绛山水画法获得生命。

清末民初兴起的一种以黑色为主调的釉上彩颜料,加入少量调和油,在瓷胎上绘制山水画,经过渲染淡彩等釉料经低温,摄氏650∼700度烧制,艺术画风与浅绛山水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浅绛彩瓷。其融入文人画的雅致与清新,使陶瓷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创作浅绛山水画要注意笔墨的讲究,因为浅淡的着色方法,无法将那些败笔遮盖住,这是区别于其它门类的山水画法最明显的一点。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强调笔墨的勾、皴、染、点:“勾”是先以淡墨勾描出物像轮廓;“皴”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染”是同时用色笔和水笔,先着色笔,再用水笔把颜色烘染开,使其色调渐淡或渐浓的笔法;“点”是点苔。点用笔要轻灵,古人形容为“如蜻蜓点水”,在纸上轻轻一啄,迅速提起。点染可以增加景物的苍茫气氛,也可以加强画面景物深浅远近的对比,使之层次分明、丰富、生动。用墨方法可分为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焦墨法等,这几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泼墨加赭的浅绛山水画法是近代诸多画家常用之法,行笔需大胆,不提笔,不死板,也可重笔,注意留有飞白以及随形的变化。

张大千的“黄山忆游图”作于1956年,是近代浅绛山水画的典范。画面构图严紧,用笔老辣,前景松树横向贯穿的大胆构图绝无仅有。此画张大千先以淡墨勾勒皴擦,复施以赭石,松树之表现极具放逸之气,虽有张大千早年临摹的踪影,但山石用笔于飞动俊逸之中更添浑厚遒健,可以看出50年代大千山水风格的转变,风格更趋于成熟,不仅仅拘囿于早年石涛等画家风格面貌之中,既有笔墨之意趣,又有朴拙浑厚之韵致,实为难得一见之精品。

本文留言

作者戴东尼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