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出行 古人是如何避雨的呢?(图)


下雨天,古人出行可用蓑衣、雨伞和木屐来避雨。(图片来源:Pixabay)

“枕上诗书闲处好 门前风景雨来佳。”下雨天在家休息,看着窗外瓢泼大雨,听着耳边淅淅沥沥,真是好不惬意。偶尔兴致上来,撑伞漫步雨中,也有一番滋味。然而在古代,雨天可没这么方便,那么,在大雨倾盆的天气,古人要如何出行呢?

蓑衣

谈到蓑衣,我们最熟悉的诗句便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蓑衣,是用草编织而成的挡雨器具。古时,人们为了抵挡风雨,起初只能用野草裹住身子,以遮雨水,久而久之形成了蓑衣。《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就记录了当时人们穿蓑衣的情况。

蓑和笠的关系,如同今日雨衣和雨帽的关系。“笠”的制作原料是竹子,而不是草。而且“笠”晴雨两用,既可避风雨,也可防烈日酷暑。

蓑草的表皮较光滑,本身又呈空心状,所以用来制雨衣,雨水不易渗透。其为贱物,轻易可得,在很长时期内,不分尊卑,外出遇雨,都穿这种蓑衣。随着时代进步,人们又发现了多种可用作雨衣的材料,但蓑衣并没有被淘汰,尤以农夫、渔人所用为多,历代诗文中也有不少描写,其中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最为感叹。

雨伞

雨天,我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便是伞了。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早期被称为“簦”。元魏时期的伞是“便于步行骑马”的油纸伞。汉代已经发明了纸,人们开始用廉价的纸来代替昂贵的丝帛,并在纸上涂以油脂或桐油,使之经久耐用。由于物美价廉、经济实用,油纸伞得以广泛地流传和使用。

隋唐时期,伞的使用就更普遍了,除了防雨还用来遮阳,当时的制伞和售伞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清异录》卷下就记载道:“江南周则,少贱,以造雨伞为业。”

宋代,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用品了,那时人们出门,行李中的物品,伞是必不可少的,或防雨,或遮阳。明清时期伞的品种更多,从形状来分有方伞、直柄伞和曲柄伞,根据颜色又可分出紫、红、黄等不同种类,根据制作材料又可分罗绣伞、油绢伞等种类。

木屐

古时的木屐相当于我们现代的雨鞋。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

相传这种鞋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发明的,是为了登山用的,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的时候,又把后跟卸去。

木屐是汉朝时期常见的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来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此外,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于常鞋之外穿着。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