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东尼专栏】乾隆与“三希堂”(组图)
三希堂(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维基百科)
乾隆皇帝一生最喜欢呆的地方是他的书房“三希堂”。“三希堂”虽然名气很大,但面积总共也就8平方米,被称为故宫中最小的房间。这个8平米的狭长室内又分成里外两间小室,临窗的外间才是真正的三希堂,里间是小歇整理之用的过间。
乾隆在上书房的老师蔡世远有《二希堂文集》,乾隆还为此文集作了一篇序。乾隆说我之所以叫“三希堂”,不全部是为了收藏法帖,乾隆的老师蔡世远曾经把他的堂号叫“二希”,“二希”是什么意思呢?“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因为他老师谦虚,他说不敢“希天”。另外,他敬仰前贤范仲淹,范仲淹的字是希文,希元是前贤真德秀,真德秀和范淹两个人并称为“二希”,所以叫“二希堂”。
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乾隆皇帝把收集到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将其珍藏于养心殿内的西暖阁,此阁原名温室,因藏此三宝,易名“三希堂”。他亲笔书写的“三希堂”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有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诗文著作。
乾隆皇帝胸怀古今、博览群书、勤政亲贤。他曾说:“吾今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爱贤,重德,顺法天地自然的治国之道才是乾隆奉行的“三希”真意。“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历代书法作品,择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书法作品,因帖中收有这“三希”,而珍藏这三件稀世珍宝的地方又被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三希堂法帖》。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法帖原刻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郎世宁 《乾隆皇帝写字像》 (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维基百科)
在乾隆12岁的时候,康熙在圆明园的牡丹园里见到乾隆,康熙觉得他相貌端庄,很清秀,就要他背诵古文。见小乾隆朗朗上口,康熙大悦,于是夏天的时候就把小乾隆带到行宫避暑山庄,亲自教育。所以,乾隆从小对康熙皇帝非常尊敬,觉得他的祖父当了61年的皇帝,他自己绝对不能超过,他只要60年就可以。后来他的确遵守了这个诺言,在乾隆六十年以后禅位与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