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镜之谜 中国古代的“魔镜”(组图)
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见日之光”是西汉铜镜,直径7.4厘米,净重50克,是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馆的馆藏珍品之一。铜镜是古人照面容用的器物,由于镜面非常薄,铸造时背面的文字和图案也在正面的镜面上留下了不易察觉的纹路。
“见日之光”透光镜
这件铜镜乍看上去与一般铜镜并无区别,但若以一束阳光照到镜面,反射后投影到壁上,壁上的光斑中就会奇迹般地显现出镜背面的图案、铭文,好像光线透过铜镜,把背面图案、文字映在壁上似的,故称“透光镜”。又因为在铜镜背面花纹的外侧有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该镜被命名为“见日之光”透光镜。
古人一直将这种具有幻术般效应的“透光镜”视为“神物”。然而遗憾的是,透光镜至宋代(公元1000年左右)即已失传。上海博物馆有上万枚铜镜,发现所谓透光现象的却只有四枚,而且都出现在汉代。
透光镜也从此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被外国人称为“魔镜”。一千多年来,这种神奇的现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学者,从我国宋代的沈括到清朝的郑复光,从中国到大洋彼岸,无数学者试图揭开这困扰了世界千年的古镜之谜,但是没有人能用实验的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测,或者更确切地说,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
没有人真正复制出与西汉透光古镜完全相同的镜子来。(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古镜记》描述了制造方法
在大约西元800年唐朝(西元618至907年)时期的一本小说《古镜记》,描述了古镜中描述了浇铸实心铜镜的方法。这种古镜背面装饰着文字或者图案,并且在抛光那面反射光线时,可将背面这些花纹投影在反光光晕中;由于这种看似透明效果,古镜亦得名透光镜。
不幸的是,唐本《古镜记》已佚数世纪,不过古镜在沈括(西元1031至1095年)《梦溪笔谈》中有述及,且沈家拥有三铜镜为传家之宝。由于沈括困惑于固体金属怎样加工才可以透光,他推测这应该是用上了某种淬火技术在镜面上制造极端细小、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纹路。虽然他利用淬火不同冷却速率的解释不正确,但是在镜面有着细微、肉眼无法分辨镜面曲度的看法是正确的。
一如威廉·布拉格于西元1932年所发现那样,这些镜子本身并不透明。罗伯特·坦普尔描述了这些学者的解释:“镜子最开始的形状,包括背面设计,是扁平浇铸的,而表面凸起是后来经过刮擦产生。镜面后来抛光后变得亮闪闪的。由这些程序累建起的应力造成表面较薄的部分向外凸起,且比较厚的部分更凸。最后,镜面敷上一层汞齐;这造成了更强的应力和选择性变形。结果是镜面不完美,与镜背花纹相匹配,尽管这种不完美对肉眼来说太小看不太出来。但是,当镜子将明亮的阳光反射到墙上时,由于镜面将产生的影像整体放大,其效果就好像光线穿过实心铜镜般其重现背部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