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灾主角再说实话 回应股市“熔断”事件(图)


中国股市在2015年爆发股灾,并且熔断机制出台一周即告终结。(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8月18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中国股市在2015年爆发股灾,并且熔断机制出台一周即告终结,时任证监会主席的肖钢黯然离任。8月18日,他对媒体讲述股市“熔断”事件。

2015年6月,中国股市爆发罕见的股灾,资本市场迎来了猛烈风暴。2016年1月初,股市更前所未有地两次熔断,熔断机制出台一周即告终结。一个多月后,肖钢卸任中国证监会主席。

中国股市实施熔断机制 散户投资者骂声一片

2016年1月1日,中国股市正式实施熔断机制。1月4日是新年首个交易日,也是A股熔断机制实施的第一天。早上一开盘,沪深两市各指数都小幅低开,受境内外多种利空因素影响,大盘从上午10点开始快速走低。到中午收盘,上证综合指数最大跌幅达4.04%,创业板指数跌幅达5.68%,熔断基准指数——沪深300跌幅达4.01%。午后一开盘,13时12分,沪深300指数跌幅触及第一档5%的熔断阈值,沪深两市及股指期货暂停交易15分钟。之后恢复交易,大盘呈现加速下跌态势,22分钟后,沪深300指数跌幅触及第二档熔断阈值7%,交易暂停直至收盘。

综合中国大陆媒体8月18日报道,肖钢表示,当时推出熔断机制在于设置“冷静期”,防止市场过度反应。对于一个以散户为主的市场来说,很多人还来不及做出反应,很多证券公司一时间被询问熔断机制的客户刷屏。与此同时,一些有经验的投资者嗅到了流动性风险。当熔断阈值临近时,他们担忧无法卖出的风险,因而加速卖出,甚至抛出所有的筹码,逃命为上。以往在没有熔断机制的时候,市场大跌时会有短线游资入场抄底,但熔断导致交易暂停,无法在跌停板上捡漏,抄底资金也不能进场。

肖钢说,“舆论一片哗然,散户投资者骂声一片,业界内外质疑,批评声压倒一切,原来支持熔断机制的人士都哑口无言。”

对于熔断机制失效的深层面原因,肖钢坦承,中国以中小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使熔断机制很难发挥作用。中小散户投资者数量占90%以上,“羊群效应”明显,当指数接近熔断阈值时更容易引起恐慌,形成一致预期,加剧股市暴涨或暴跌。

肖钢直言,“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现在人们对熔断机制的讨论渐渐降温,监管者更是讳莫如深,不敢再次触碰。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监管者都不会把熔断机制的恢复提上日程。”

当年的股灾对中国投资者们来说,仍记忆犹新。从2014年底,中国股市股指出现上涨态势,伴随着大比例的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和场外配资,大量热钱流入股市。股灾发生前,沪深两市总市值大约60万亿。券商发放出去的融资额度约2.4万亿元,场外配资缺乏完整的统计口径和准确的数据,市场推算大约4万亿;股灾发生后,杠杆资金夺路而逃。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吴晓求曾撰文认为:市场融资规模的快速膨胀与杠杆率有密切关系,在市场上涨阶段,特别是在峰值时期,在证券公司和资金提供方利益的驱使下,融资主体为追求股票投机收益最大化,不断提高杠杆率,场内融资有时会达到限值的2倍,场外配资多在3-5倍,最高杠杆率甚至达到10倍。市场配资规模的迅速膨胀和高杠杆推动着股市快速上涨,风险大幅增加,市场价格泡沫化,市场结构极其脆弱,危机一触即发,一发而必呈雪崩式下跌。

本文留言

作者文龙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