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耐受力”超乎你想像(组图)


不要用常理来推断女人,女人的耐受力是超乎你想像的存在。(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女人的耐受力

我们麻醉师所用的药量,是根据病人的体重来算的。一般说来,体重越重的,需要的药量就越多,体重越轻,药品的用量就越小。

可是事实上却并不全都是如此,一些身材看起来非常娇小玲珑的女病人,用的药量甚至都足够把一个一米八的壮汉给放倒了,可人家还是神采奕奕,精神十足。而且这种现象基本上都只存在于女病人的身上。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不要用常理来推断女人,女人的耐受力是超乎你想像的存在。

伟大的母爱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煽情肥皂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

手术室门口,医生急匆匆的从手术室里跑出来,焦急的追问家属:现在产妇出现异常,情况十分危险,你们是要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然后外面的家属犹豫了一会儿,最后回答保小孩;而与此同时的手术室里面,产妇也是虚弱的微笑着说:保小孩吧,只要宝宝没事,我死而无憾。

电视剧是想用这样一个情节来彰显男人或婆婆的无情和母爱的伟大。

但是现实当中,却不是这个样子的。而且我们也不会在手术半中途跑出来问这个问题,如果真碰到了大人和小孩同时发生了危险,我们都会自然而然的选择保大人。

当然了,也不是说电视剧里都是胡编乱造的,如果产妇真的很危险,比如说有严重的心脏病,比如说是癌症晚期什么的,也会在手术之前就问一下这个问题,我有几次去妇产科签麻醉同意书的时候,就碰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形。

但是无一例外的,家属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如果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保大人,放弃小孩。而在这个时候,产妇大多是在场的。她们都同样的选择了,别过头去,沉默不语。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

1、怕死是人类的天性。

2、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孩子,你总得要妈妈有命来爱你吧。


医者不自医的原因为何?(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医者不自医

很多人都以为,医生,特别是外科医生。每天对着病人切啊割啊的,等到自己生病了要作手术的时候,肯定不会害怕了。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越是经常开刀的人,一旦轮到自己的时候就越是紧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这个病,这个手术可能会引起这个并发症,可能会有那个后遗症什么的。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紧张。甚至还有些被自己的胡思乱想给吓得哭起来的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无知者无畏,知道得太多了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习惯

虽然监护仪老早就被发明出来了,不过乡下医院比较落后,直到二十几年前,我们医院才有了第一台监护仪。

这都是高科技啊?

不过越是高科技,越是傻瓜式的。当时我们医院手术室唯一的麻醉师老W,对着说明说摆弄了不大一会儿,就已经知道这玩意儿怎么用了。只是除了一个小细节,正常人的心率应该是60~100,于是老W就把报警范围调到了50~120,就是说只要超过了这个界限,监护仪就会自动发出“嘀嘀”的报警声。

结果粗心的老W把前后弄倒了,调成了心率大于50,小于120就会报警,也就是说,只要你的心率在正常范围内,监护仪就会响个不停,而一旦出现危险了,它反而不叫了。

当时谁也没有在意这件事情,反正日子久了,大家都知道了。机器响个不停,就说明病人是安全的,如果机器突然不响了,就说明出事了。

后来,随着医院的发展,手术量的增多,医院又请了一个新的麻醉师小F。小F来后没多久,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赶紧拨弄反正,把报警设定调成了正确的模式。于是麻烦来了,手术医生突然听不到那习惯的“嘀嘀”的声音了,心里老是不踏实,刀也开不下去了,不停的看监护仪。而且不是一个两个是这样,所有的人突然间都不习惯了突然安静下来的机器,工作马上变成缩手缩脚的。因为总是以为病人出事了。

后来大家实在是受不了了,就叫小F把监护仪调成原来的样子,不然大家开刀都没法开了。虽然小F极力的解释,自己这样设置才是对的,以前的设置是错的。但是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报警了,怎么办?

到最后,小F实在是扛不住大家的轮翻轰炸,把报警设置又调成了原来的样子。于是又慢慢的,小F也习惯了这种嘀嘀嘀的报警声。

于是,后来所有新来的人也都习惯了这种吵闹的报警声。

直到有一天,院长一个亲戚开刀。本来从不进手术室的院长大人,大驾光临手术室。看到了这个情景,于是好奇的问了句:咦,这什么机器啊?怎么老是在叫呀?

其实院长也不懂这些,只是随口这么一问罢了。但是当时在场的麻醉师以为院长在嫌他们知错不改,吓得赶紧把机器调了回来。

以后再有人问,咦,今天的机器怎么不叫了?麻醉师就会回答,院长让调回来的。于是大家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于是,一切又回到了正轨,刀照开,麻醉照打,也没听见谁再说不习惯的话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所谓的习惯,其实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没有什么习惯是改不了的,关键在于你想不想改。

【未完待续】医生实况解说 手术室里的人生百态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