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还是要靠它“内循环”续命?(图)


中国经济外贸熄火、内需不振。(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8月5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中共政治局日前召开的会议提到要打持久战,中国经济要“国内大循环”。但是,外贸熄火、内需不振,当局还是要走大规模投资基建拉动经济的老路。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所说的已经成为事实,两年来世界政治和经济等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成为北京当局对当前外部环境的官方判断。

7月30日举行的中共政治局会议强调,“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并且提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性较大”,因而需要“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经济学上,经常把投资、消费、出口,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过,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瘸了俩。

7月29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中国的外贸企业订单减少等突出问题说:“当前外贸企业反映突出的问题是订单在减少。订单是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基础,订单少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就小了。各地区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已经确定的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当前尤其要针对外贸企业订单减少等突出问题,推出有效措施支援拓市场、增订单。”

台湾《中央社》8月1日的报道认为,中国经济实行“内循环”后,将对产业造成负面影响,首当其冲就是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难以立刻出口转内销,就会有破产倒闭的风险;而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又会加大原本国内市场的竞争,对原本竞争力不强的企业造成冲击,这些都将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或薪水减少。

分析还表示,依靠“内循环”拉动经济本身就很难做到,李克强说,中国有6亿人平均每月收入仅1,000元(人民币,下同),而中国严重的贫富差距、高房价对财富的“绑架”,也令各种产业无法依靠内需消费。

曾担任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经济学家余永定为亚洲新闻频道(Channel News Asia)撰写一篇文章,在文中提到北京当局在今年下半年面临的两难局面,如果放松财政政策,公共财政将会显著恶化;但以削减开支填补收入缺口则会影响增速,后果不堪设想。

北京当局需要以快速的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但是,余永定认为,经济增长多年来一直受到有效内需不足的制约,而疫情则加剧了这种境况。

余永定认为,在中国GDP中占比55%的消费,在一季度下滑19%后,二季度又下滑3.9%。他认为无法指望消费回弹刺激增长,唯有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带动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三类。余永定说,在房地产投资增速不足,制造业投资更可能拖累增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基建投资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作为官方学者,余永定并不避讳站在政府的立场,他的文章清晰地揭示了当局的意图并为此提出应对之策。

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出来,8月4日,中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今年累计发行地方债37,586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8,290亿元,再融资债券9,296亿元。新增债券完成全年发行计划(47,300亿元)的59.8%,其中,一般债券发行5,629亿元,完成全年计划(9,800亿元)的57.4%;专项债券发行22,66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37,500亿元)的60.4%。

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融资,投资“铁公基”(指铁路、公路和基建)拉动经济的方式在过去十几年来成为当局的固定戏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