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穷学生20元买鞋 学生赠师1套楼房(组图)
受人点滴之恩应当涌泉以报!(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当今中国社会乱象频生,道德一日千里下滑的大环境下,也有极少数难能可贵的人秉持初心,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本分,并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目前早已退休的73岁张老师。他在从前当老师的时候,依然恪守师道,尽力帮助学生。这样的老师,在现在的中国社会里,由于受到党文化的荼毒,已经非常稀少了。
像前阵子被老师逼到跳楼自杀的国小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就是一例,她的死因只是因为写了白骨精的阴险与可怕,就被老师以缺乏“正能量”大肆羞辱。曾几何时,受中国人敬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荣的老师,师道竟堕落至此。
受人点滴之恩应当涌泉以报!相信大家都曾听过古代大将韩信“一饭千金”的故事,这样的精神在中国社会或许难见,但还是张老师在执教鞭时,不忘初心尽力帮助学生,也在年老之际,得到学生感恩报答,师生之情,也传为佳话。
38年前,老师为了低收入户的学生寄出20块人民币,大约台币83块,让他能买双能抵挡寒冬的棉鞋,温暖了学生的心和脚。26年后,学生为老师买了一栋房,温暖了整个社会。
“家穷,刻苦。”这是张老师对陈同学的印象。
在张老师的记忆中,陈同学刻苦努力,成绩好。他对知识的那种渴望,让张老师常常勉励自己,一定不辜负每一位学生。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六点半到八点,张老师都给学生们辅导作业。
和现在的各种补课班各种收费的教育乱象相比,张老师说,她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额外的辅导算补课,更没有想到向孩子要补课费。
放弃学业——国三刚开学,张老师在学生中没有发现陈同学。
“他去哪儿了”?那是一个礼拜天,张老师骑着自行车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找陈同学。
把门推开,家徒四壁映入眼帘,不用问原因就可以明白,老师一瞬间就红了眼眶,她明白了陈同学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供他念书,只能放弃学业。看着这个影像,张老师当场就落下了眼泪了,她对陈同学的爸爸说:“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当时老师把陈同学抱在怀里,自己的泪水打湿了陈同学的头发。
在张老师的说服下,陈同学父亲终于点头,同意了孩子继续读书。“孩子比以前更加用功”,而张老师也更加关注陈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在之后的学业中,陈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时的重点高中。
可是不幸再次降临到陈同学身上——母亲因病离去。
这次,陈同学并没有放弃学业,而是擦干眼泪继续求学。
命运总是让人在苦难中接受洗礼。(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命运总是让人在苦难中接受洗礼,要嘛沉沦,要么崛起。
读大一的时候,陈同学的父亲也患病离开了。父母不在,还有老师的爱。对陈同学,张老师像母亲一样张开了双臂。上大学只带70块人民币(约新台币290元),张老师寄去20块,让学生在东北买棉鞋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老师说,陈同学上大学时,全身上下总共就带70元(约新台币290元),而坚强的陈同学却始终不开口向别人求助。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老师张听到令她惊讶的事情:“大冬天大东北下着大雪,却有学生没有棉鞋穿”,得知消息后,老师立刻从每个月37人民币,约台币153元的薪水中,掏出了20元人民币,约新台币83元,寄给了远在东北的学生陈同学,并嘱咐他,“同学,买双棉鞋穿。”
可是,陈同学没舍得花掉这20元人民币,又把钱还给了张老师。不是这20元人民币(约新台币83元)的情分,而是师生的缘分。那一年,陈同学大学毕业,到老师家向老师汇报在外求学的情况。第二天早上,张老师发现,一张纸上写满了一位她曾经教过的女同学的名字。张老师明白了。她拉着陈同学的手去找这位女同学。也正是张老师的鼓励和支持,她的两名学生最终喜结连理。
陈同学父母离开后,兄弟姐妹也都相继离开家乡。陈同学大学毕业后,又继续读研究生,之后又读了博士。直到2003年,才开始工作。陈同学每次回到家乡时,总会第一个给张老师打电话,第一句也总是“我们家能住下吗?”“家里有地方,回家住!”张老师每次都这么对陈同学说。
老师给穷学生20元买鞋,学生赠师1套楼房。(图片来源:Adobe Stock)
2007年,张老师60岁生时,班里的学生都来给她庆生。
当时,陈同学有事未能成行,但是他给张老师打电话说:“我给您补过一个吧!”那天,陈同学带着10万元人民币(约新台币41万)来到了她家,说,要用这钱买一栋房:“房本写您的名字。”
没等张老师拒绝,陈同学已经联系在家乡的老同学给张老师找一套合适的房子。
“孩子哪来这么多钱,一下给了我十万!”至今,张老师还在念叨这件事。
“怎么想到给张老师买房子?”曾经有人问陈同学。
“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在外地,平时照顾不上张老师夫妇。他们一直住在没有厕所和排水系统的平房里,如今他们都上了年纪,我就想着给他们买一栋房,安度晚年。”陈同学这样回答。
“自己的子女也做不到这样啊。”张老师擦拭着眼角,哽咽了。
“我养您老”——
从平房搬进宽敞明亮楼房里,张老师夫妇内心说不出的高兴。张老师回忆,上高中时的寒暑假,陈同学总爱在张老师家住几天,替张老师扫院子,看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陈同学上大学后,每次回来总要给张老师带点礼物。尽管张老师为此没少“批评”他,可他“知错不改”。
工作后,虽然不能总回来看望张老师,但陈同学心里一刻也没有忘记过。陈同学得知同乡的一个学生考到长春后,每逢这个学生假期时,他都会讬这名学生给张老师带钱。“每年给1000元(约新台币4100多元),连续3年”。这个同乡毕业后,没有办法再送钱。但陈同学知道张老师有高血压,就给她送快递药物。
“这药很贵,他一买就是好多盒。”张老师满脸幸福地拿起手机向记者展示她和陈同学的微信对话。
“张老师,药您要按时吃,在快吃完前,您跟我联系,我再给用快递送过去。”
“这种药在我们这里也能买到,别再寄了。”
“张老师,这个药和您说的不一样。”
3年前,张老师老伴离去,剩下她一人住在这套21坪的房子里。陈同学跟张老师说:“张老师,跟我回去吧,我养您老。”
其实,除了陈同学,张老师对班里的其他学生也关爱有加,直到现在还能叫上许多学生的名字。张老师的另一位学生说,正是因为当年张老师一句:“你怎么就没考上大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让他有勇气再复读一年,最终考上大学。这时窗外又下起了小雨,但没有影响张老师的早起锻练。用她自己的话说,自己的身体健康了,才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