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重视孝的观念。(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了众多关于孝道的俗语,例如“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就是其中之一。这句话究竟是啥意思呢?
一、母在不庆生
这句话是说,母亲在世之时,孩子不应该庆祝生日。但是古人说的“庆生”并非指过生日,而是指“过寿”。
《周礼》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一百岁则为上寿。古代礼制规定,幼儿、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过寿的,人只有过了50岁,过生日才能称为过寿。
就算年过50,但家中父母尚在,最好也不要做寿,因为“尊亲在不敢言老”,这体现了对老人的一种尊敬和孝心。
古人为何特意强调:“母在不庆生”?母亲的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艰难,作为子女要铭记、感恩在心。懂感恩的人,不会在母亲历经危险和痛苦的这天,来庆祝自己的生辰。
再者也是告诫子女,有机会要孝敬父母,不要只顾着自己过生日,而忘记了母亲的寿诞,趁着老人健在,常回家看看。别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遗憾。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与朋友在外面大办生日宴,却忘记那天是母亲生自己的受难日子,也记不起母亲的生日是哪天,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作为儿女,应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让他们度过一个儿孙绕膝的安乐晚年。
二、父在不留须
在古代中国,男人成年之后都会蓄须,因每个朝代的成年标准不一样,留胡须的标准也不一样。比如,汉朝是16岁成年,唐朝是18岁成年,之后又改为22岁成年。
在古代,胡子是美男子的标配。《汉书》中描写刘邦的容貌写道:“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则:“白皙,疏眉目,美须髯。”历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当属武圣关羽,因为古人以修得精美胡须为男人阳刚之气的表现。
在古代,胡子成了一个男人的标志,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道具:高兴的时候,会捋胡子;不高兴的时候,会吹胡子;思考的时候,会捻胡子;无聊的时候,会揪胡子……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说,古人的胡子和头发是不能随意破坏。
而“父在不留须”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才逐渐形成的一种风尚,就是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蓄胡子,以示对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的尊敬。
一般而言,父亲去世后,儿子要将上唇的胡须保留下来,留上嘴唇胡须;母亲去世后,儿子要将下嘴唇和下巴的蓄须留下来。父母都去世,则留全胡须,以示“蓄髪明志”。
因为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往往为家庭付出很多,也是一个家庭的根本。所以,从孝道和感恩的角度出发,要尊敬长辈,做到“父在不留须”。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人早已不蓄须。
其实父母对子女的爱,从来都是无私的,润物细无声的,对子女的奉献都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他们不会在乎子女为不为自己过寿,蓄不蓄须。
“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现代的年轻人应该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孝道继续发扬光大。
三、做到4点是孝顺
孝为德之本。孝道为先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要谨慎遵守的,懂得孝道的人都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变成好事情,统统可以变成好事情。孝顺就是,你孝了也就顺了。
做个孝顺之人,谨记以下4点:
1、除了食衣住行给父母亲满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尊敬父母亲,在精神上使父母亲快乐。
2、是以委婉愉悦之容色来服事承顺父母亲,让父母亲感觉快乐,遇到辛苦的事情,做儿女的应该替父母亲分忧代劳,减少父母的操劳担忧。
3、父母亲的意见和想法,如果跟时代背道而驰或与义理不合时,不可一昧盲从,应该婉转劝导,以免陷父母亲于不义,在劝告父母改正错误时态度不可强硬,要和蔼静气和顺柔声,万一父母不接受时做子女的,仍旧继续恭敬,不可违拗,假如父母拿无理的话来责骂,也要毫无怨言怒色,等到父母心平气和,气氛快乐的时候,再加以劝告。
4、孝道不只父母亲在世时要遵行,父母过世也要遵行应尽的礼法,其礼不外乎祭礼和葬礼的具体内容含有“慎终追远,养生送死无憾的意思”。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