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钱不值钱的真实体验(图)

【看中国2020年6月15日讯】生存经济中实物为王,离开了维系生存的实物基础,任何王朝企图打钱的“歪主意”,最终都是以钱“一文不值”告终。历史上,由于王朝对钱的任性,钱不值钱的例子枚不胜举。

追溯远久点,可以到中国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当时,官府接管了民间的“交子铺”,在朝廷的主持下开始发行名为“官交子”的票据,就像现代的纸币,“官交子”用雕版印刷在纸上,三色套印,还有密码、图案、图章等印记。为了确保“官交子”能成为社会接受的钱,朝廷“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据史说,“官交子”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

然而,北宋王朝依仗主持和管理“官交子”发行和流通之便,为了弥补连年的战事导致国库空虚,和筹措继续征战的开销,朝廷开始凭空发行“官交子”,短短几年,十几年,发行数量暴增了20多倍,直接的结果是造成纸币(官交子)迅速贬值。钱不值钱,进而促成北宋王朝陷入空前的政治经济危机。结果,不仅“官交子”消失,北宋王朝也覆灭。诸多经济史的研究,将“官交子”的消失归结于朝廷滥发纸币,但是,滥发纸币只是纸币消亡的催化剂,根本原因是生存经济中,维系生存的实物才具有“价值”,没有实物作为纸币基础,钱一文不值。

笔者有幸亲临其境,体验一番钱不值钱的真实,那就是在10来年前的津巴布韦……

那是2008年的初夏,我参加了一个由《非洲发展银行》牵头的工作组去津巴布韦,检查一个已经实施2年的扶贫项目。项目设计其实很简单,几乎是完全山寨中国的“龙头企业”模式,找了一家做农产品出口的私人企业,再配上几个蔬菜种植的科技人员,然后让他们去几百公里外的贫困地区,将小农户组织起来种植蔬菜,项目给农户无偿提供技术,种子(菜苗)和肥料,成熟后由龙头企业收购,包装整理后“卖高价”出口欧洲。


图为津巴布韦的一个小镇(图片来源:JEKESAI NJIKIZANA/AFP via Getty Images)

我们一行三人是晚饭前到达首都哈拉雷的,住进项目给我们预订的酒店,稍事休息后,到餐厅去吃晚餐。按酒店的规矩,自助餐按美元定价,可以付美元或津巴布韦的钱,无论付什么钱,找零都是津巴布韦元。一顿自助餐35美元,我付了100美元,找回来将近800亿津巴布韦元。看着这样的大数字,还禁不住有点富裕感。

因为要去实地看项目,第二天起了个大早去吃早餐,自助餐是20美元,但交上了200亿后餐厅还要我添18美元,因为新的汇率是1美元换100亿津巴布韦元。看我犹豫,餐厅经理说你要不马上付,一会汇率还要变。

吃过早餐,我们开始了在年久失修的公路颠簸,不但路不平,一路还有重重“关卡”,荷枪实弹的士兵们拦下所有过往车辆,翻箱倒柜地盘查。因为有几个政府官员陪同,所以我们还算顺畅,出示证件就放行。虽说过往车辆不多,但路况很差,200多公里的路也开了将近5小时。项目经理安排我们在一个小镇停下,说这里是到项目实地前唯一可以吃午饭的地方。

我常去非洲,知道当地的风俗。到非洲很多国家工作的国际机构的官员和顾问,需要招待陪同的政府工作人员,据说一则是需要感激他们的帮助、支持,二是高薪员工为低薪者买单是合理逻辑。按我的经验,小镇上的餐费通常不贵,一般人均不超过5美元。所以,停下车后,我就主动带领大家找餐馆。

小镇几条主街门户紧闭,冷清得象被抛弃的孤城。好容易遇上一个人可以打听,被告知镇上的所有餐馆都倒闭了,我们唯一可能买到食品的地方是主道尽头的一家超市。

沿路寻去,还真找到了超市,门面很大,门面还半开。但是进了超市,那种犹如在荒漠发现水源般的喜悦,瞬间就荡然无存:这个几百平米空间的超市的货架全是空的,只有靠门口的货架上摆着10来瓶“瓶装水”,和几包玉米“爆米花”。店主说,这两件仅有的商品都是他自产的。

以爆米花充饥之后,我们在几公里外的一个空旷山坡上见到了参与项目的农户。村里的首领们将所有参与项目的家庭都鼓动来了,目的是要控诉项目给他们造成的“损害”,因为项目收购他们的产品付的钱,没几天就一文不值的归零了。

津巴布韦换币成废纸绝非偶然。自从穆加贝赶走白人农场主平分土地后,粮食生产一落千丈,过半的食品需要进口,造成了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稀缺。而政府以为“钱能通神”,企图通过印钱来“力挽狂澜”,结果钱就成了一张废纸,比一张厕所纸还不值钱。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税尚楠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