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统阴云密布 台湾能造核武吗?(组图)
台湾自制的经国号战机(IDF)曾被规划作为核武的投射载具。(图片来源:O8447/维基百科/CC BY)
【看中国2020年6月13日讯】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试爆后,台湾当局就决定要研发核武,作为因应。历经多年,眼看就要成功,由于踩到美国的红线,核武计划被迫停止。这已是32年前的往事。
面对中国的咄咄逼人和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台湾是否需要核武?再度成为热点话题。
一举数得
5月31日,华府智库美国企业研究院(AEI)常驻学者鲁宾(Michael Rubin),在美国《国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杂志,写了一篇《为什么台湾需要核武》(Why Taiwan Needs Nuclear Weapons)的文章,引起战略学界的关注。
鲁宾认为,如果台湾获得中程核武,可以威慑中国,维持两岸相对稳定,又能使美国不必在中国对台动武时向台海部署多个航母打击群。可谓一举数得。尤其,在两岸常规武力严重失衡的情况下,鲁宾主张台湾应该拥有核武,作为防卫,似乎是最佳的选择。
长久来由于美国反对台湾制造核武,就鲁宾来看,这是一项错误。如果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希望遏制中国的侵略,此时应该要重新考虑对《核不扩散条约》(NPT)承诺的解释,使台湾能够取得中程核武。同时,可以让中国知道一旦破坏自由和秩序时,将要面临的危险。
请注意,鲁宾主张台湾需要核武,不是鼓励台湾制造核武,而是暗示由美国提供,可供战略威慑和战役使用的中程战术核武,而这些低当量的战术核武,美国也正在扩充发展。只要美国重新考虑对《核不扩散条约》(NPT)承诺的解释,对台湾提供适度的核武力量,既可以威慑中国不敢轻举妄动,又能免去美军直接介入台海冲突的风险。有何不可呢!
鲁宾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道理,现实上却很难行得通。
核军控谈判
首先,美国几乎不可能重新考虑对《核不扩散条约》(NPT)承诺的解释。当前,川普政府的首要之务是,与俄罗斯重启新的核军控谈判,同时邀请中国参加。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6月9日再次重申,中方无意参加所谓的“中美俄三边军控谈判”,立场非常明确。
2019年8月,中国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傅聪对此做出一个背景说明。他说:由于中国与美、俄之间核武器数量上存在巨大差距,只要美俄进一步削减核武器数量,就可以为其他国家参与核裁军谈判创造条件。换言之,中国并非永远不参加多边军控谈判,只要条件许可,就有可能参加。
如今,如果美国向台湾提供核武,不但使美中关系全面倒退,激化台海紧张,也使美国拉中国参加多边军控谈判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更糟的是,朝鲜和伊朗发展核武将名正言顺,同时也鼓励其他国家发展核武。一着多失,美国会这么做吗!
在台湾方面。发展核武,是冷战时期大规模杀伤的概念。如今,战争的方式已经改变,强调精准打击,以常规手段瘫痪对手,而不是以核武彻底消灭对方。虽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目前都在加紧研制低当量战术核武,其目的是,威慑大于实用。即使用于实战,也是局部而有限的。
常规作战
两岸一旦发生战争,将以常规作战方式进行。中共当局不可能对台湾使用核武。一个有核武的国家,对没有核武的国家进行核攻击,为国际社会所不容,其后果中国难以承担。就实际危害而言,核攻击不仅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因为核辐射和污染的影响,将使台湾的土地长久无法耕作和使用,很多地方将不适合人居,对幸存者的危害更是无穷无尽,其结果将使中共无法统治台湾。这恐怕也不是北京对台动武的本意吧!
如果台湾拥有核武,是否就能吓阻中共武力犯台的野心?恐怕未必!
因为,台湾研发核武以威慑为主,自卫为辅,数量有限,无法覆盖中国全境。反观中国,只要使用少量核武,就能对纵深狭小的台湾造成全覆盖打击。核武力量的不对等,使得台湾即使拥有少量核武,也无法对中国形成“相互保证毁灭”(同归于尽)的震慑力,反而会在战争开打前,核武设施首先遭到中共军队的先制打击,如果核辐射外泄,台湾民众最先遭殃,反而不利。
超前部署
也许会问,如果没有核武,台湾的防卫与吓阻力量应该如何筹建呢?
一、做好“战力防护”:承受中共军队第一波常规打击,支持后续作战。
二、要有压制性武器:运用中程导弹对打击源头进行火力压制。
三、发展小功率电磁脉冲武器:抵销中共军队在战区内网电一体战的优势。
四、广建无人作战系统:稀释两岸兵力悬殊的力量对比。
五、研发新概念武器:如激光和定向能武器,改变原有的作战样式。
六、心防重于武备:以坚决的抗敌意志,打消北京武力犯台的自信。
以上仅仅是一个粗浅的想法。它的主要精神是,建军备战除了立足于现有装备,更要有前瞻性。一个超前的作战部署,很有可能翻转不利于台湾的战略态势;一种坚强的抗敌意志,也很有可能改变北京侵略者的动机与野心。
朋友也许会说,台湾停止制造核武,不代表没有研发的能力。若有需要,台湾可以很快地恢复制造核武。
是的。当年蒋介石和蒋经国交付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核能研究所的使命:就是“我们有能力,但是绝不制作核武器。”能力是现实需要,非有不可;制作与否?则是政治问题,台湾无法单方面决定。
桃园计划
1988年1月,台湾中科院核能所副所长张宪义叛逃美国,引起轰动。他是台湾发展核武计划的关键研发人员之一。2016年,他打破沉默,以口述历史的方式,揭开这段历史的神秘面纱。
根据张宪义的回忆。从1950年代起,美国对于台湾从事非军用与研究用途的核能科技,抱持支持的态度。1955年台美签订《民用原子能合作协定》,由美国协助台湾设计一座研究用的核反应器,并且以租借方式,向台湾提供浓缩铀-235作为运转燃料。1961年,在美国技术和资金的援助下,亚洲第一座轻水式核反应器在新竹清华大学落成,主要是供医学与农工领域研究之用。
直到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试爆。台湾开始研发核武,并在1966年提出初步的“新竹计划”蓝图,试图从西德西门子公司,秘密洽购核子反应堆。结果失败,使得新竹计划仅仅持续2年而停摆。
此后,台湾调整核武发展策略,重整“新竹计划”为“桃园计划”,并于1969年,从加拿大直接采购一个研究用的重水式核反应器,并在桃园杨梅建立一座钸燃料化学试验室,预计以10-15年内完成核武制作能力。
张宪义回忆说,经过几年运转,台湾研究用的重水式核反应器已经储存足以制造7-8颗原子弹的武器级钸原料。换算一下,储存的钸原料约在70-80公斤之间。
蒋中正与蒋经国(图片来源:维基百科/共有领域)
按照蒋氏父子最初交付中科院的任务是:台湾要有能力发展核武,但绝不制造核武。几年后,台湾发展核武的进程,逐步踩到美国的红线,核武计划戛然而止。
踩到红线
什么是“踩到红线”?美国并无一个明确定义。张宪义说:事后看来,这条红线应该是指,一个国家能在3-6个月时间制造核弹,并且能够安装在发射载具上发动攻击。要做到这一步,还要5个条件:
一、储存足够的核原料,如武器级钸原料约10公斤、铀原料约20公斤以上。二、核武引爆和精密仪控装置达到一定水平,如高级炸药引爆实验获得成功。三、要有能够运转的辐射室,能够处理放射性物质。四、提炼室能够成功运转。五、要有可靠的投送载具,使用中程弹道导弹或战机。
几年下来,以上5项,台湾基本具备。在投送载具方面,台湾采用经国号战机(IDF)为载具,把小型化的原子弹装进战机的副油箱里进行投掷,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由于燃料有限,仅供单程作战,有去无回,类似神风特攻队的作法。当美国获知台湾的意图时,立即摊牌。从1976年起,美国陆续运走台湾储存的钸原料,1988年开始拆除与核武发展有关的设施,并把重水式核反应器的重水抽走,核武计划宣告终止。
不过,所谓“终止”,是指核武的制造部分,而研发工作,或配合的核能发电并未终止。换言之,台湾应该具有核武研发能力,基于外交和政治因素,以及现代战争的特点,台湾已经不再发展核武了。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