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战的结果取决于什么?(组图)

【看中国2020年6月4日讯】首先看下面这张历史图表。虽然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通胀数据的有效性就那么回事,但如果只探讨趋势还是有所帮助的。从下图可见,1994年是过去四十年通胀率的最高点,1980-1994年这十五年通胀率的算术平均值是8.35%,这显然是很高的水平。从1995年开始至今,通胀率回落并一直停留在比较温和的水平上,经济发展快居民收入增速高、而通胀温和就代表居民的购买力在上升,当然就属于“好日子”。


1980-2012中国年度CPI变化情况(作者博客)

然后再看看长期的汇率走势图:


人民币兑美元长期汇率走势图(作者博客)

1981年1月1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1.5886,1994年人民币进行了跳贬,1995年1月1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8.4384,14年间的贬值幅度是81.17%,虽然这一时期的人民币市场属性不强,但这样的贬值速度显然还是很快的(如果人民币兑换更加市场化,贬值幅度应该更高)。从1995年开始,人民币开始了持续的升值之旅,这种升值趋势前后长达二十年、一直持续到2014年初,美元兑人民币曾达到1:6.04,最高升值幅度约29%。

由此就可以看到,汇率的走势和通胀率的走势本质上就是一回事,通胀率高,本币的贬值速度快,汇率就加速贬值;通胀率低,本币的价值稳定,兑美元就可以升值(美元也时时刻刻都在贬值,只不过贬值速度相对比较慢而已)。

1994年就相当于是一个拐点,这个拐点是怎么来的哪?

1994年以前,财政产生的赤字都可以直接找央行买单,换句话说,财政负责花钱,而央行负责买单,这就是今天学者们所说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如此一来,财政花钱当然很爽、就会大手大脚(这就是学者们嘴中所说的道德风险),作为小媳妇的央行虽然很不爽,但也没办法。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央行不能再为财政赤字买单,财政与央行彼此各过各的日子,财政不能再把央行当成自己的“小媳妇”。央行摆脱了小媳妇的角色,效果立竿见影,所以,1994年就成了通胀与汇率的拐点之年。

本来,虽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14年到2020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但谁也不能仅从图形上就断定未来的走势,人民币兑美元在7:1左右的位置既可以重新走上升值之旅、升破2014年的最高点6.04:1,也可以跌破8:1的水平并继续贬值下去。如果谁仅仅通过看图形就断定未来人民币兑美元的走势,那就是江湖上卖大力丸的。

但夜半钟声还是敲响了,那就是“赤字货币化”的讨论再次出笼。

至于最终的讨论结果是如何,其实我并不关心,也轮不到我们关心,最终都会是领导一拍桌子的事。相反却十分关心这样性质的讨论为何会在现在的时节出笼,下面这张图或许给出的是原因:


中国广义财政赤字率(20年为预测值。资料来源:Wind,海通证券研究所预测)

在2018年以前,广义财政赤字率一直都比较低,是可控的,财政不会捉襟见肘。但去年开始,赤字扩大的逐渐有点不像话了,财政官员开始发愁了,所以就需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这一声夜半钟声,似乎敲响的是汇率在未来的走向。

现在,领导正在倡导过紧日子,希望度过财政难关——目的自然是为了稳定汇率,抓住的就是焦点,所有人都应该坚决支持!因为汇率问题本质上就决定了一个民族所有人的福祉,也决定中美纷争的结局。这让人想起了6亿1000块,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时,一旦货币加速贬值推动通胀深入,社会各阶层间的分化就会严重加剧,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很大。

上周末,川普(特朗普)大统领对香港安全法已经进行了表态,美驻国港总领事馆开始卖出持有了近70年的房地产(职工宿舍),虽然声明只是再投资活动的一部分,但难以掩盖撤退的迹象,即正式进入分道扬镳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开启资本战争,我们将有幸再次见证21世纪的“1946”。

中美之间现在很热闹,资本领域、贸易领域、地缘政治纷争不断,但最终决定胜负的一定是在汇率领域,谁把对方的货币打成2014年的卢布(短期内出现快速贬值),谁就是真正的赢家!这是最终的分水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