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卷流香】宋代诗人陆游:本来作何面 认此逆旅屋(2)(图)

作者:秦山整理  2020-05-24 09: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古卷流香】宋代诗人陆游:本来作何面  认此逆旅屋(2)
宋代诗人陆游画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维基百科)

【续 宋代诗人陆游:本来作何面 认此逆旅

提到宋代诗人陆游,您最先想到的是他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深刻的蕴涵吗?还是他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种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呢?

**********

我们再接着看下一句,“本来作何面,认此逆旅屋。”

既然人世间不是我们真正的家园,那我们来自何处呢?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我应该努力修行,只有这样才能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才能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啊。人世间就是个客栈,是我暂时歇脚的地方,何必执着人间的名利情,而忘记自己原有“本来面目”的那个真正的家呢?

本来作何面,是源自佛家用语“本来面”,又称为“本来面目”。有注本称是指人的本性。据《圆悟录》:“但能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外不见大地山河,内不立闻见觉知,直下摆脱情识,一念不生,证本地风光,见本来面目。”

又据《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得传衣钵,南下途中,僧慧明赶来,终于在大庾岭追上慧能,向慧能求法。惠能遂出,坐盘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笔者对“本来面”、“本来面目”也有自己的体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神话传说。我们都知道,在西方有《圣经》,有上帝造人的说法,在创世篇有耶和华用六天的时间创造天地万物,按自己的形象造亚当和他的妻子夏娃,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但是亚当和夏娃受狡猾古蛇的哄诱,偷吃禁果,最终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人必须终身劳苦才得餬口,最后死去而归回尘土。

在东方,一直流传着女娲造人的神话。《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淮南子》认为,女娲造人时,其他神灵都来帮忙。黄帝帮助人生出阴阳,上骈帮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帮助人生出臂手。在他们的帮助下,女娲经过了七十次的尝试和改变,最终创造了人类。

根据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各种典籍,人是神造的。

笔者目前能理解到的层次是:既然是神造了人,我们最初被神创造出的那个境界,是美好,是高于现在的人的境界的。那个我们最初被造出的境界,就是我们最原始的美好家园,那么我们最初被造出的样子,就是我们最原始的“本来面目”。也许像亚当和夏娃那样,我们被造出之后,犯了错误,不能再呆在最原始的家园了,我们最终被贬到人间,在东方来说,就是犯了天条、天规,所以贬到了人间。所以,我们在人间的面目,非“本来面目”。要想找回“本来面”,就要通过修行,重返家园(天庭)。而我们现在生活的人间,就是陆游诗中的“逆旅屋”。因此,陆游发出“本来作何面,认此逆旅屋”的千古感叹!

笔者对此诗理解到这个地方的时候,认为陆游真的不是一般人!非凡夫俗子也!

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为客舍、旅店。常用以喻人生匆遽短促。

陆游诗中的“逆旅屋”,就是指人间、凡间这个地方。

笔者认为对“逆旅屋”形容最逼真的,是《西游记》中的一段话:“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我们生活的“逆旅屋”就是这样的,看似广阔,但在茫茫苍宇中,却如同沧海一粟。

在道家经典中,有“旅归”的说法,比喻人的生命,认为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反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

《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

我们再看最后一句,“逢人吹布毛,出世不忍独。”

经过诗的前三句的铺垫,诗人最后发出了“逢人吹布毛,出世不忍独”的大愿!佛法无边!佛法如此博大精深!修行得道者,可超脱人的生死轮回,能寻回自己的“本来面目”,能不被凡间这个“逆旅屋”所束缚,回归自己真正的家园。

诗人认识到修行的重要性,那是人的真愿,是神性一面的觉醒。如同梦境被惊醒,诗人不想再在梦中徘徊,执着于人世间的得失,他本真的一面觉悟,决定要好好修行。

但是诗人的境界更加宏大,他的大愿并不限于自己的超脱和圆满,他的博爱扩展到更多的人,“出世不忍独”,我怎么忍心就一个人修行佛法大道呢?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佛法的精深啊!因此他还要“逢人吹布毛”,跟自己能接触到的所有人弘扬佛法!

最后一句更像倒装句,因为“出世不忍独”,所以才要“逢人吹布毛”。

“吹布毛”,是一个典故。

吹布毛,源于佛家典故。据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杭州鸟窠道林禅师》:“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会通遂领悟玄旨。”当时人称之为“布毛侍者”。后亦用为开悟的典实。

对道林禅师“吹布毛”的一种理解是:欲求佛法,只须看我吹布毛,信手拈来,口吹便是,何须到他处去寻觅呢。后喻佛法无所不在,不可粘着。粘着,指执着,不能超脱。

笔者的理解是,这里用“吹布毛”这个典故,来赞誉佛法博大精深。

我们再看看“出世不忍独”中的“出世”。

根据维基百科的有关信息:出世,出世间,也叫出世间法、出世法,佛教术语。相对于世间而言,是指超出五蕴、生死世间,无烦恼染着的境界,是一种无为法。世间法是有为法,必定是无常的而有坏灭之日,唯有无为法才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又称作出世间法或出世间,简称出世法。出世法的目的是心的净化,涅盘解脱。

又据《大宝积经》:我忍惑尽,不忍烦恼。我忍诸善,不忍不善。我忍无罪,不忍有罪。我忍无漏,不忍有漏。我忍出世,不忍世间。我忍清净,不忍杂染。我忍涅盘,不忍生死。

笔者的理解是,诗人这里用“出世”指通过修行,超脱生死轮回,最终修成圆满。

陆游的诗篇代代相传,流传到了今天。笔者最初读到陆游的这首诗,大约在两年多前,虽然参考书上有对个别典故的简单校注,笔者还是无法完全理解这首诗的全意,因此当时虽然认为这首诗好,却迟迟没有动笔。光阴似箭,时隔两年多,再次读这首诗时,笔者忽然发现能体会到这首诗的全意了。

当笔者看懂陆游的这首诗时,心情是喜悦的,非常快乐,也被陆游深深的感动着。

笔者读古人诗文,常常感叹古诗文中记载了许多秘密,而今天的人往往受无神论和进化论的影响,阻碍了今天的中国人去真正理解中华神传文化的深厚内涵,对古诗文的解析经常停留在表面,真正精华的部分却被视为糟粕。如此态度,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古人的诗文呢?又怎么能揭开这些古诗文中的秘密呢?

笔者希望亲爱的读者通过这首诗对陆游能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希望读者能破除一些现代迷思,不要让无神论和进化论阻碍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中华神传文化。当站在传统的角度上,你会发现中华神传文化是如此的美好,如此的博大精深,那是一个无比广阔的领域。笔者感悟,当能真正理解一些古诗文的时候,那是生命的喜悦、净化和回归的一个过程。

陆游的宏愿记载在他的诗文中。但是往往今人很少会去关注这一类的诗文,一概视为迷信,甚至进行否认,认为是诗人的时代局限性造成的。只有站在传统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诗人到底在表达怎样的心境和内涵,这是笔者亲身实践得出的结论。

悠悠岁月,千百轮回,大诗人陆游今日又在何方呢?也许他又已轮回世间了吧?也许他正在这世间的某个角落吧?又也许,他正在这世间真正实践着“逢人吹布毛,出世不忍独”的千年大愿吧?

参考资料:

《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2005


責任编辑: 申思茗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