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花拨开七十多年前那段被有意歪曲的历史迷雾。(示意图/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二、真相前面的话
小说《苦菜花》原创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八年,作者冯德英自称是纪实体小说,开始写稿时只有十七岁,出版后轰动一时,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戏剧、话剧、电视剧。影响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尤其是共产国家的几代人。《苦菜花》塑造的人物:母亲、娟子、姜永泉,王唯一、王柬芝……等人的形象也已定型于人们的脑海中。尤其是电影《苦菜花》,更是家喻户晓,成为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电影作品之一,其影响之大,在此不作赘述。《苦菜花》所展述的那个年代,国军、共军、侵华日军先后进入胶东,世事的变幻、百姓的痛苦,《苦菜花》真的是做了如实的“纪实”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走访了《苦菜花》的发源地——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观上冯家村。在这里,我们谨慎地翻开70多年前那段煎人心肺的历史,拨开掩埋的厚土,打开尘封的记忆,理顺那些被黑白颠倒的历史事件。
一、观上冯家村
这个村地处昆嵛山余脉尼姑顶东南麓山涧谷地,据《乳山市志》第64页记载,“元末,冯姓由云南迁玉虚观附近而居,故名。”这个“玉虚观”又名“圣水宫”,为道教圣地,是“海上七真人”之一的王玉阳修行、传道之处,所以此村所居乃一风水宝地。
《苦菜花》中的“王官庄”这个村名是“观上冯家村”与另外相邻的“王家庵”、“庄子夼”两个村的村名各取一字而合成的。在观上冯家村,我们遇到了三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者,他们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从那些事件中走过来的见证者。他们三位对《苦菜花》这部作品及作者冯德英的贬抑之辞令我们震惊不已。而对作品中被描写成最坏的人物“王柬芝”的原型——冯鉴之却敬仰有加,赞美之词发自肺腑,对作品中的“母亲”“娟子”等一家人的“革命事迹”嗤之以鼻。
这与几十年来《苦菜花》的各类作品、及中共喉舌的宣传大相迳庭,惊异之余,引发了我们想进一步还原历史、揭开真相的探寻之旅,走访了当年的幸存者及相关知情人,查证史料,四处寻访,经历将近一年的时间,将各方面的信息做了汇集整理与论证,终于可以拨开七十多年前那段被有意歪曲的历史迷雾……。
二、真相前面的话
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小说《苦菜花》自出版以来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已经被作者冯德英及各级政府机构宣说成一段历史事实。冯德英在《我是怎样写出》一文中说:“《苦菜花》基本上是以真实确凿的素材写成的,有不少情节完全是真实情况的写照,大部分人物确有其人,一部分是根据现实生活做了集中概括,过去我曾在书中的斗争生活中同那些人物一起生活过、一起笑过、哭过……”
他还说过:“1953年,我写出一篇四五万字的文章,全是以真实材料记述母亲的,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苦菜花》的素坯”(沙丹:《:诉不尽的女性芬芳》)。2005年4月30日《北京晚报》登载记者赵李红对冯德英的采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我的哥姐们很快献身革命战争,父母由于儿女的影响,也卷进斗争的漩涡。我家被敌人切齿为共产党的‘干部窝’,八路军干部战士称做‘招待所’。”还有很多冯德英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发表过类似的语言,我们不再一一赘述,时至今日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政府官员及普通读者和影视观众都把这部作品当成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
但是各种史料、凭据、多人证词都不可逆转地证实:凭空捏造、无端污蔑、黑白颠倒是这部“纪实文学”的三大特点。
用那三位老者的话说,全书只有“七子”等几个人名是真实的,所有的事件全都是假的。曾经有村民当面质问冯德英:“为什么要瞎编这些事来糟踏咱村的人?”他无言以对,嘟囔道:“我年幼无知”。诚然,只有十七、八岁的毛头小子写出几万字的《苦菜花》确实是“年幼”,而且那些成年男女之事还写的惟妙惟肖,文革时他所在部队的领导都说他:“你也没有结婚,哪里知道的那些乌七八糟的事?”因为这文革中还被“整得不轻”。而因他的这一“无知”,不知直接伤害了多少无辜的生命,给他们造成的生活艰难和精神伤痛更是苦不堪言,以至于多人自杀;与此相反,这些无辜者的痛苦与血泪给冯德英及其家人在名利地位等方面带来迅速提升;霍乎间又给他送来始料不及的扫地出门、文革改造、父亲自杀。
下面根据我们的查证,对这一切一步步揭开,还其历史真相。我们参考的资料包括:
一、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版,2015年10月第2次印刷的《苦菜花》原著;
二、1965年出品的电影《苦菜花》;
三、2004年出品的20集《苦菜花》电视连续剧;
四、冯德英本人在不同场合发表的言论;
五、各地记者的采访报导;
六、乳山市地方史志等官方资料及“冯德英文学馆馆刊”《山花烂漫》(共七期);
七、还有那个时代幸存的老人对当年的回忆;以及相关当事者的后代的不同境况。
八、实地摄取的图片资料。
关于第六项的那些地方史志资料,我们是慎用的,因为这些资料的可信度不能令我们放心地将其作为依据,即使这样,它透露出的一些信息经过提炼分析也能给本文观点予以佐证。
更为遗憾的是,在这个宪法规定“言论自由”的中国大陆,因言获罪遍地皆是,为保护言证人的安全,本文不能提供其个人信息。由于我们的各方面能力所限,社会资源不能尽享,大部分采集活动不能够完全公开进行,还有很多珍贵、真实的资料不能采集完备,所以对其成文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敬请各位读者谅解。本文所牵扯到的相关人的后人的个人情况,我们尽量避免披露其个人隐私,而为了证实事实真相又不得不写出的个人情况,实非本愿,敬请原谅。
本文所探讨的《苦菜花》中的主要人物与真实原型对照表:
王唯一——冯唯一乡长与其弟共有百余亩土地
王柬芝——冯鉴之冯唯一亲弟抗日学校校长
王竹——冯曰竹冯唯一长子
冯仁义——冯日荷作者冯德英的父亲
母亲——曹文琳冯日荷妻
娟子——冯德清冯日荷二女儿
姜永泉——姜吉成冯德清丈夫农救会长
王长琐——冯长琐冯鉴之家的长工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仅从取名上剧中人与其原型都是换姓不换名,或取谐音字。这就暴露出作者在以“纪实”之名颠倒黑白,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三、关于“乡长王唯一”
《苦菜花》书中所描绘的:王唯一是伪乡长,横行乡里,欺男霸女,抢人土地,掠人财物。他杀害了作者伯父全家,又刀指父亲冯仁义,父亲无奈只得逃离家乡6年。在本村共产党第一次暴动成功后,王唯一被判了死刑,由娟子(冯仁义的女儿)亲手开枪打死。
《苦菜花》电影中,一开始父亲就被王唯一抢去了仅有的一亩地,并被活活打死。王唯一也是在第一次暴动时被抓,由娟子执行了枪决。而王竹在带着日伪军回村扫荡时被八路军用手榴弹炸死。
《苦菜花》电视剧中,王唯一欺辱娟子未遂还被娟子哥棒打,恼羞成怒把其父亲抓去打死,兄妹俩逃离家乡。以后娟子随暴动队回来抓了王唯一并亲手枪毙了他。而王竹几次带着日伪军血洗王官庄,最后被母亲一枪毙命。不管是原著,还是电影、电视,王唯一都是农救会第一次暴动后被娟子执行枪决,时间在1943年之前。儿子王竹在《苦菜花》书中是被冯仁义推到河里淹死的;在电影中被手榴弹炸死;在电视剧中又是被母亲一枪毙命,时间在1945年之前。
而事实上,王唯一的原型冯唯一是在1951年在“结束土改工作”运动中被枪毙的,他并不是被娟子(原型冯德清)开枪打死的,应该是由县的公安机关执行的,被枪毙的地点是冯家镇砦里村西沙河,同时被枪毙的还有砦里村1人及另外3人。
冯唯一的被杀时间在《苦菜花》中被提前了将近10年。当然冯唯一与日伪毫不沾边,他在1951年被枪毙时日寇已经投降5年,被杀的罪名是“逼死人命”,不是“地主恶霸”、“土豪劣绅”、“反革命分子”之类,更不是“通日汉奸”。据那几位老者讲:冯唯一是一个忠厚之人,在这不足百户的小山村里,他家比其他人家富实一些,祖上几代人都很勤恳、正派,人缘也好,(乡长)这差事就落在了他头上。有的贫穷人家交不上钱粮冯唯一只好自己垫上,可是垫来垫去他也吃不消。有一次一个被帮的人前来道谢,冯唯一正在气头上就数落了他几句,此人老实巴交但又心胸狭窄,被心目中最敬仰的人这样呛白了,惭愧得无地自容又无可奈何,就回家上吊自杀了。多少年过去了,中共中央下派了杀人的指标,此人此事就被选上了。
这里大家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冯唯一是地主无疑,为什么没有像《苦菜花》中编写的那样一开始被揪出来枪毙,而是安全经过了历次运动,最后还不是以地主之名被杀的?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他们村就驻着地下党姜吉成等人,其时弱势的共产党正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们宣传的“抗日救国”、“民主、平等、自由,建立新中国”等美好的字眼令冯唯一压抑的心有了向往,所以他就为其办了不少事。姜吉成等人也就有了工作成绩,他才有闲情去泡妞,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后还升了官(此事也为以后《苦菜花》的产生播下了种子)。在1951年在“结束土改工作”前后,中共的工作方针做了重大调整,冯唯一这类“开明绅士”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他也就成了土改运动的牺牲品。
冯唯一的第一位妻子生了长子冯曰竹、次子杏林,后因病去世;之后又娶了第二位妻子是文登县北黄村的李氏,生了第三个儿子取名中林。冯唯一被枉杀后,李氏被逼改嫁给本村一单身男人宾子(音),约在1968年前后,儿子中林因不堪忍受《苦菜花》及阶级斗争的压力而上吊自杀。
大儿子冯曰竹(《苦菜花》中伪军队长王竹的原型)出生于1931年,约在2004年前后去世,享年73岁。冯曰竹根本就没当过什么伪军队长,从日军1938年2月占领烟台、牟平等地,到1945年从烟台逃走,这几年他是从8岁到15岁的年龄,不可能当伪军队长.倒是干过抗日儿童团团长,当然他父亲冯唯一也不是“伪乡长”,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中华民国政府管辖的地方官任命的乡长。乡长冯唯一力主抗日,而且颇具影响力,即使中共地方组织也把他当作“开明绅士”看待。冯曰竹的叔叔冯鉴之自1938年开办的抗日小学也力导抗日,冯曰竹在这学校读书,在这样的家庭背境下成长,当上儿童团团长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有一位老者证实冯曰竹确实当过儿童团团长,但那几位老者都异口同声地证实冯德英没有干过,他1945年离开本村时还不到10岁,比他大5岁的冯曰竹当儿童团长才是真的。图4这张照片是“冯德英文学馆”内墙壁上挂的照片之一,馆内居然还存有冯德英干“儿童团长时”用的红缨枪枪头。
冯曰竹长大后,家庭社会环境巨变,父亲和叔叔都被共产党杀害,姑姑也被迫上吊自杀,他们全家也都是被镇压的对象。虽然他本人没有挨过什么批斗,但找个媳妇成家那可是极其困难的事,不过他人很聪明正派,学会了木匠手艺,有一次在文登县岛集村干木匠活时,被村大队会计看好,也是处于可怜,将他入赘到自己家做了上门女婿。黑白颠倒的《苦菜花》电影出来后,观上冯家村的“社员们”看后,不仅大失所望,还气得要命,真事没有一点,还尽编些假的糟蹋自己村里的好人。可是在那个政治环境下人们也只能私下里嘀咕几句,没人敢站出来公开批评这个电影。岛集村有人看到冯曰竹时便戏虐道:看哪,二狗子(本地人对伪军的称呼)队长来了!当然,人们大多是在暗讽“上级”拍的那个臭电影,并没有辱骂冯曰竹的意思,但也有少数坏心眼的人借机欺压这个外来女婿。可冯曰竹听了这些话犹如响雷击顶,锋芒刺背,全家人连遭厄运的恐惧时时笼罩心头。他深恐再遭不幸,看看可怜无辜的老婆孩子,要想活命,只有离开这个地方,于是全家人背乡离井,远走新疆,一直走到逼近边境的一个叫三道子沟的山沟,搭个窝棚住下来,隐姓埋名,过着穷困的生活,一直到2004年去世没有回来过。在他去了新疆几年后又把弟弟杏林接了去,以后杏林也娶妻生子。约在1976年前后继母李氏被逼嫁的那个宾子也去世了,杏林回来把继母李氏接到新疆赡养至老。
四、“父亲冯仁义”及“母亲”
“父亲冯仁义”原型冯日荷,也就是作者冯德英的父亲,据那几位老者及知情人讲,冯唯一家与冯日荷家并无冤仇,反而对其有恩。早年他们家住小于家村时,1930年前后,冯日荷的哥哥被人杀害,凶手一直未被惩处,他们的父亲经人指点找到了冯唯一的弟弟冯鉴之帮他们打这场官司。冯鉴之当时在烟台地区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学者,不仅才思敏捷而且为人正直厚道,仪表堂堂而彬彬有礼。凭着都是老冯家的关系,帮他们父子写了状子,打赢了那场官司。有了这番交往之后,也是为了避开本村仇家,约在1938年前后,冯日荷全家就从原住的小于家村(现在的高家台村)搬到了观上冯家村,当时的乡长冯唯一帮他们在这个村落了户,一住7年。在这7年中,共产党逐渐得势,冯日荷的二女儿冯德清也傍上了有妇之夫区委书记姜吉成(作品中的姜永泉),冯鉴之却于1942年以“亲日派”罪名被姜吉成等共产党人杀害,之后冯日荷全家又于1945年搬到了女婿姜吉成家所在地山北头村。《苦菜花》中从头到尾的革命故事也就是作者全家在观上冯家村这7年中空穴来风而成。
冯日荷与妻子曹文琳共育有6个孩子,排行第一是小名“占子”的大女儿,未出嫁就怀上孩子,后嫁到上口村,年轻时就因病去世,《苦菜花》中并未提及。第二是二女儿冯德清,即是《苦菜花》中的娟子。第三是大儿子冯德征(又名冯慕),《苦菜花》中的冯德刚,书中他是因保护兵工厂而牺牲的。事实上他没有参加抗日,更没有保护兵工厂牺牲,文革时他在哈尔滨工作,父亲冯日荷就是在他那自杀的。第四是三女儿冯秀莲,《苦菜花》中的秀子。第五是二儿子冯德英,即《苦菜花》作者。第六是三儿子冯德盛,后来在济南工作。
《苦菜花》书中最小的女儿嫚子实际是没有的。嫚子的出现是为了架造“母亲”伟大的革命形象而虚构出来的。《苦菜花》中所有与嫚子有关的故事都是编造出来的。当时的烟威地区“嫚子”一词是一个通称,在富贵人家中指的是使唤丫头,而在平常百姓家是对十岁以下小女孩的昵爱之称。
《苦菜花》书中,冯日荷被王唯一逼走6年,回来后也参加了革命,参加了共产党,还当上了村支书记,以后又亲手淹死王唯一的儿子、伪军队长王竹,直到故事最后,父亲冯日荷没有受伤,也没有死去。
据冯德英在2015.1.30《中华读书报》中说,文革中《苦菜花》被定为大毒草,冯日荷全家被扫地出门去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冯日荷在哈尔滨自杀。
而在《苦菜花》电影及电视剧中,冯日荷都在一开始就被王唯一打死。这样由原著中活到最后,变为电影、电视中死在最初,事实上又死在文革,冯日荷的死亡时间居然相差将近30年。
冯日荷在观上冯家村住的七年时间里就是一个普通村民,没有参加任何所谓的革命活动,更没有被乡长或任何人欺压,当然也没有离家出走六年。也就是说,冯日荷是被共产党掌权后发动的文革逼死的,并非“地主恶霸狗乡长”冯唯一所害。冯唯一兄弟俩帮他们惩治仇人,帮他们安家,是他们全家的恩人。《苦菜花》却恩将仇报,将凶手之名转给施恩人王唯一,还提前十年由不相干的娟子来行刑。《苦菜花》书第23页写到冯仁义家在“村西北角”的村头,以后成为共产党、八路军的“干部窝、招待所”。其实他们家原来住的房子就是图9中的那幢,。原本是三间小草房,现在翻修得像是地主的房子(图10)。这房子在村中间,不管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都是在村的中间;在当时情况下,偷偷摸摸的地下党干部不大敢进来的。他们一家七、八口人挤挤巴巴,吃了上顿没下顿,还招待谁呢?那个年代有“招待所”这个名词吗?这三间草房前本来是一块空地,2015年前后,村里把机器屋子拆了,拆下的砖、瓦、石料搬来盖起了前面的这幢房子,门旁镶上了“冯德英旧居”的牌子,这房子看上去比地主冯唯一的旧居还要好。
据《中国共产党山东省乳山县组织史资料(1941-1987)》(以下简称《组织史》)第330页记载:官(观)上冯家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1949年前)孔少尼(1941.1-1941.12);冯培训(1942.1-1948.12);冯德春(1949.1-1954.3)共三人。行政主要负责人冯德全、冯德朋、冯学、冯泽、冯德恂等5人,这八个人中没有冯日荷。这八个人只有孔少尼一人以汉奸身份出现在“纪实小说”《苦菜花》中,其他7人都被冯德英埋没了。《组织史》居然没有配合《苦菜花》把这个谎圆下来。《苦菜花》后记中说,其父冯日荷是村支书,拿着烈士名单在院子徘徊…….,这是冯德英本人公然撒谎。
冯日荷搬到女婿姜吉成村后,于1951年凭借姜吉成的势力干了几年村支书,据《组织史》第317页记载: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冯曰合(1951年3月至1953年3月),(名字打印错误,应该是冯日荷)。做了一些欺压百姓的事,外号“国老”,据说还与一妇女有一私生子。
《苦菜花》担一书之假来歌颂共产党,文革中却被定为大毒草;冯日荷全家“革命”,文革中冯日荷全家被扫地出门劳动改造;《苦菜花》与共产党联手整死冯日荷,冯德英却在影视剧中将其父送回30年前让王唯一杀死,真匪夷所思也。可能是觉得死在“地主恶霸狗乡长”之手比死在造反派之手更光荣一些吧!
冯日荷的妻子曹文琳,也就是《苦菜花》中主人翁“母亲”的原型,她在原著和电影中都是被地主阶级欺压的苦大仇深的受苦人,最后成为“跟党走”的坚定革命者,与地主汉奸王柬芝家仇深似海。电影中“母亲”一枪打死王柬芝这一镜头,尤其令全村的冯家人愤怒。可是在2004年拍成的电视剧《苦菜花》中,“母亲”竟与王柬芝有了一段“割不断”的情缘,直到汉奸王柬芝死前还情意绵绵,余温尚存,这很奇葩,也有些说头。《苦菜花》成书的年代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根正苗红”是立身之本,“母亲”与地主阶级针锋相对自然符合历史潮流。可到了2004年这个时期正是江泽民带领全党干部“闷声发大财”的年代,领导们养情妇成风;年轻姑娘傍大款成风;全国人民炫富成风。无产阶级那些穷套套早日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这河东河西之变也许冲转了冯德英那“根正苗红”的头脑,新形势下拍电视也要“与时俱进”。所以便将已逝去多年的母亲的一生从幼年开始又做了一番南辕北辙的大改动:先使母亲幼年丧失父母,又送到地主家做使唤丫头,历尽欺凌与失身之险,以后陪嫁给三少爷,虽非本人情愿,也算一步登天,于是乎“联姻”富贵成功。可她私下竟也有相好——帮她与三少爷一块逃出王家大院的小木匠。在这高墙大院之内也能红杏出墙,一〇年代的王家大院就像九〇年代的国务院,男女各有相通,原来改革开放并非现今的时髦。这段历史如果挪到文革时期很可能要挨批斗的,家庭成分还不知怎样划分呢。在拍电视剧时冯德英私下与导演如何沟通我们并不知晓,但剧情播出后受到冯的充分肯定却是公开的事实。冯德英写的这个《苦菜花》为了体现阶级仇,将父亲提前三十年打死;改编成电视剧又将姥爷、姥姥提前了不知几十年双双弄死,还时不时提醒大家他写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事实上曹文琳不过一普通农家妇女,没有参加任何“革命活动”,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为了儿女受了不少苦,年仅46岁去世。当然,母亲都是伟大的,可冯德英错在把这样一位母亲硬是塞到了“残酷的革命活动”中,先是让其受尽日伪军的酷刑,全身受伤;又把凭空造出的嫚子妹妹当着她的面被残酷折磨而死,使其心被刀绞,读者也跟着揪心痛苦。那位老人在天之灵不知做何感想。
五、冯德清与姜吉成
冯德清,“娟子”的原型,冯日荷的二女儿,作者冯德英的二姐。《苦菜花》书中她是本村第一批共产党员,并参加了第一次暴动,亲手开枪处决王唯一;枪伤正要逃跑的汉奸特务王柬芝并将其抓获;革命工作积极,历任妇女主任、妇救会长,历尽磨难及生命危险。十几岁就与姜永泉恋爱,二十岁结婚,后生一女,取名“菊生”。
在电影中王柬芝又改为被“母亲”枪杀,而非娟子。电视中王柬芝撞墙自尽,与娟子无关,其他并无实质的变动。直到故事结束,娟子都是最红的最先进的革命者之一。
真实的冯德清在观上冯家村不过一农家女子,曾在冯鉴之开办的学校读书,《苦菜花》书中第133页也写到娟子在冯鉴之办的抗日小学读过书,十八岁前后就与有妇之夫、地下党员姜吉成勾搭成奸,这在当时的观上冯家村比日军投下的炸弹更据震撼力。村里流传他们“钻山沟、搞破鞋”之事在《苦菜花》原著及电影中都有改装、粉饰后的亮相。
《苦菜花》书中开篇处写到:娟子与母亲在地里收割谷子时单独离开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回来,头上粘有“草狗子”(一种带刺的植物种子),后面故事展开,原来是在山沟里开地下党暴动会议;
在电影里开头四大爷说娟子妈:“娟子这孩子变坏了,她跟姓姜的牛倌去钻山沟”。母亲回家发现娟子安排妹妹在外面看门,她在家干什么?推门进去,原来是在摆弄猎枪准备暴动。知道底细的人明显看出这两处都是在有意“辟谣”,事实是冯德清没有参加暴动,观上冯家村也没有发生过暴动,她也没有干过妇救会长。据那几位老者讲:“抗日时期的妇救会长是冯秀峰的妻子宫云兰,领着送粮、做鞋什么的,(当初干这事)冯德英他妈岁数就大了,娟子就小了”。而冯德清婚前怀孕,在妈家生下的女儿菊生与丈夫前妻生的第二个儿子同岁。那么,传说“钻山沟、搞破鞋”即被坐实。
在《苦菜花》书中,作者很正面的把“钻山沟”一事转让给了老起和花子。而“妹妹在外看门,娟子在家弄枪”其原本事实是母亲在外锁上街门,冯德清在家与姜吉成激情。但《苦菜花》书第314页却特意点出(结婚前他俩)“没有什么温情接触,甚至手都没碰过一下。”这事应该算是母亲及其一家人破除封建道德伦理的“革命活动”,也是他们家在这村唯一的一次“革命活动”。这应该是“干部窝、招待所”的由来,只不过在这窝里娟子招待了姜吉成一人而已,比现今曝光出来的那些女党干部可贞洁多了。
但这对观上冯家村“思想落后”的土著老冯家人来说,如此伤风败俗、龌龊之事是无法容忍的,村干部冯岳西(冯鉴之的堂兄)直接到区领导那反映过,冯鉴之也曾规劝过在校读书的冯德清,这就直接得罪了姜吉成,可当时冯鉴之的势力和影响太大,姜自己又不占理,所以只能忍将下来,以后见机行事。这也为以后冯鉴之被杀埋下了伏笔。
姜吉成即《苦菜花》中的姜永泉,农救会长,王官庄“革命活动”的领头人。原著中说:姜吉成原本在地主家当长工,国军秦毓堂部抢了姜吉成给东家赶的二十头猪,他无法回来向东家交差而被迫投奔了于得海的游击队,后因腿部受伤到王官庄干农救会长。他领导了王官庄的群众轰轰烈烈闹革命、打日寇;在观上冯家村领导第一次暴动,叛了王唯一死刑并主持将其枪毙;以后又判了王柬芝死刑并主持将其枪毙。直到故事最后他都是所有革命活动的主要领导者。
电影里只提到他家里没爹没妈,当时28岁;而电视剧中他又成了海边长大的渔家孩子,爹妈死的早,从小跟着爷爷长大,后来爷爷被渔霸打死,他杀了渔霸投奔了于得海的游击队。
赶猪的又变成打鱼的,不管这些故事如何离奇变动,事实却只有一个,其实原型姜吉成本冯家镇山北头村,该村位于观上冯家村西南二十里处,他在进驻观上冯家村前已经娶妻并生有一子,与冯德清婚外恋并使其怀孕时,家里发妻也同时怀胎第二个儿子。他回家逼其离婚后,凄苦无奈的原妻因此精神失常,怀甲改嫁给冯家镇卧龙村人孙桂基(音),生下第二个儿子姜志敏。同年冯德清也生下女儿菊生。
菊生这孩子和名字都是真实存在的,她在姥姥家出生后,冯德清把她送到本村冯德慧家喂养,当时冯德慧刚生了大儿子,这样冯德慧就给两个孩子喂奶,后因奶水不够又送回给冯德清。菊生以后在青岛黄海化工厂工作,据说曾任书记一职。(图11内中间的那个小女孩应该就是菊生了)
那时的村民们纯朴厚道,冯德清与姜吉成弄出的这些事令他们全家羞于继续住下去,于是他们在1945年搬到女婿姜吉成原籍汤泉区山北头村,此时的姜吉成已经是汤泉区委员会书记。冯德清于1945年8月至1946年12月担任汤泉区妇救会长;1951年3月冯日荷是党支部书记;冯德英也在1949年以13岁童龄“破格”当了兵。其他兄妹也都参加工作、参军各得其所。那么他们全家行动起来“参加革命”时当地已经是和平之境,日军早日投降,时间段也在《苦菜花》书以外了。从此她们全家凭姜吉成之势开始飞黄腾达了。唯其母亲于1946年去世,时年冯德英11岁。
姜吉成于1952年7月当上乳山县委书记,1954年6月任山东省林业厅厅长,文革时在病痛中被造反派整死。而冯德清曾在烟台机关做人事干部。1957年也被打成右派,下放到水产局从事一般工作,直到退休。
晚年的冯德清家住园林胡同简易狭窄的平房,且没有自来水。身体一直有病,与孙子住在一起。2000年前后,记者关捷到烟台采访冯德清时,她拒绝采访,直言不讳对记者说:“我不是娟子,小说电影那是艺术加工,这你做记者的比我明白。我也没有啥说的,不过你大老远来的,我一句话不说也不好。”老人说话的口气很严肃,黑瘦的面孔上绝少笑意。老人介绍说,解放后一直在机关做人事工作,文革受到冲击,停止了工作。后来调到市属企业做一般工作直到离休。从1952年定级一直到离休从未长过工资。最后,冯德清就是不同意关捷拍照:“比起那些牺牲的人,我算最幸福的。我跟弟弟说过,这样写我,是自私,比我优秀的太多了,把自己姐姐写成英雄就是自私。”据冯德清回忆,姜吉成支持冯德英写《苦菜花》:“倒是我老伴姜吉成很支持他,鼓励他把那段斗争写出来。”冯德清于2004年在烟台去世。她在文革后的境遇说明一直有人给她冷场,烟台市有关部门中的人相当了解这位“娟子”的底细,他们在替冯鉴之抱不平。
这里我们非常赞赏冯德清老人“我不是娟子”这句话,因为“娟子”做的那些事她没有做,尤其是她没有枪杀人;而她冯德清当年做的那些事“娟子”也没有做。据村中老者说,当年冯德清看了《苦菜花》原稿,坚决不同意投稿,她对冯德英说:冯鉴之、冯唯一救了咱全家,怎么能这样恩将仇报?冯德英辩解说他写的是王柬芝、王唯一。她反驳道:你就不能写别的名字?但因为姜吉成在背后支持冯德英,冯德清终究没能阻止此书的发表,以后三年竟没让弟弟冯德英进她的家门。
《苦菜花》出版后,姜吉成凭此掩盖了自己的罪责;冯德英因此而名声雀起,各种表彰、奖励、头衔组成了耀眼的光环,飘飘然中,对女性的特别爱好就难以忍耐地迸发出来。文革中,冯德英被批斗的主要罪名是“玩弄女性”,文革后他在多种场合宣说,是江青把他的作品批为大毒草才遭批斗的,其实,造反派及“人民群众”最痛恨的是他依自己的名誉玩弄年轻姑娘。他一生三次离婚,在文宣系统中冯德英的情场花事比他的作品更居“英名”。这个红色家庭最出色之事也就是“色”了,姜吉成与冯德清的小儿子离婚后公开的女友居然比他的女儿年岁还小。
六、关于“王柬芝”和冯鉴之一家
《苦菜花》书中的王柬芝:是乡长王唯一的堂弟,俩家的父辈因分土地还有矛盾。在王唯一被共产党处决后一个月的一天晚上,王柬芝回到了王官庄。这之前他曾在北平大学里读新闻系,参加了国民党。大学毕业后去了烟台《鲁东日报社》当编辑,不久又到一个中学当语文教员。还成了一名国民党特务,以后又到牟平县教学,与日军秘密联络。因为昆嵛山区成了共产党的根据地,所以他此次奉上司命令,回到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的本村“助日剿共”。
王柬芝回来后表面上积极支持共产党的各种工作和宣传;办起了学校;救助穷人;还当上县参议员,取得了全村人的爱戴和党员干部们的信任。其实暗地里指使宫少尼和吕锡铅等党羽用各种手段杀人、灭口;送情报、发电报给日伪军。并引导日伪军多次进村烧杀抢劫,给百姓和中共组织造成深重灾难。他一直嫌弃父母包办的妻子,妻子就在家与长工王长琐偷情,生了女儿杏莉。王柬芝回来后设计将俩人双双抓获,有了这个把柄,就经常胁迫王长琐替他出去送信。一次深夜在家发电报时被“女儿”杏莉发现,随即杀死杏莉逃跑被捉,与邻村党羽6人被公审判处死刑,就地执行。王长琐与杏莉妈成了合法夫妻。
电影里,杏莉又改名平莉,由私生女变成家里佣人老太太的孙女,居然还有钱到外地读书,放假回来发现了王柬芝发电报,王打晕杏莉慌不择路跑到娟子家,被“母亲”一枪打死。
电视剧里,上文提到:王柬芝与“母亲”又有了一段情缘,这段情缘很有效地掩盖了他的一些特务破绽;他在回村之前为了得到共产党上层的信任,画图出卖了王家大院和二哥王唯一的性命。原来庸俗白胖的情妇淑花也变成窈窕文静的日本女特务。最后还是杏莉发现了假爹发电报才捅破了窗户纸。杏莉还是被杀,淑花特务——日军大队长庞文的恋人也自尽。王柬芝也体面地酒足饭饱之后撞墙而死。故事最后王唯一与王柬芝两家均遭灭门断后,只幸存的杏莉妈也卷包袱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真实的冯鉴之于1909年出生于观上冯家村,从小聪颖异常,其父专门请了私塾老师在家教他,以后考入了北京大学,毕业后在烟台报社干编辑。那时烟台有个琵笆寺,寺中有一位得道和尚,因其看相奇准,烟台人称其为“赵半仙”。冯鉴之就请他给自己看一下将来的命运,和尚便给了他“少暴亡”之说,冯深信不疑,一扫雄心壮志,辞去编辑工作,因报社也是言语是非、势力角逐之地。他去了学校教书,因其才学过人,当时烟台、牟平一代有“南有冯鉴之,北有张玉俭(音)”之说。日寇占领烟台、牟平后,他又回到本村办起抗日学校,本想乡间避祸,未料“因教获罪”,1942年初春被共产党冠以“亲日派”罪名杀害,年仅33岁,终应了“少暴亡”之说。
当然,咱这里不谈易理命相,我们只想弄清当初的事实,首先,冯鉴之为什么要成为日本特务;他是怎么成为日本特务的;他成为日本特务的证据是什么;以及带来什么后果。
自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一直宣传国民党不抗日,还与日寇勾结剿杀共产党,而共产党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这种说法现在许多的大陆人听起来都甚觉可笑,可当年冯德英写《苦菜花》的年代,全国人民(除了中共高层干部)都相信这完全是真的。就像现在全北朝鲜人民百分之百坚信北朝鲜是全人类的发源地一样。《苦菜花》原著的推断逻辑是:王柬芝家是地主,当然就是国民党反动派一伙的,自然就和日寇勾结成为汉奸特务的。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门打开、信息的公开,很多被有意歪曲、造假的历史真相逐渐揭开。所以在2004年拍的电视剧中这一逻辑就站不住脚了,就在第18集的直白中无根无据的造出一段王柬芝在济南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行活动,被日寇逮捕后遭酷刑秘密叛变的故事,直到剧终也没有拿出一个像样的事实理由,证实王柬芝为什么要成为日军特务,及怎样成为特务的。
那么王柬芝成为特务的证据是什么呢?在《苦菜花》原著中能够提及的,一个是王柬芝发展的手下特务孔少尼和吕锡铅;另一个就是发电报,且几次招来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孔少尼因为杀娟子未成反被娟子枪伤,被捉后王柬芝亲手将其枪杀灭口。吕锡铅以后与王柬芝一同被捉,同被枪毙,电影与电视剧也没大变化。
而事实上俩人都确有其人,冯秀峰、孔少尼、王克帮三人是冯鉴之在烟台教学期间利用回家休假的时间教出的三个学生,冯秀峰、孔少尼以第一名、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文登乡师,毕业后协助老师办起了抗日小学并任教,冯鼓励他们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发展自己的前途,不要跟自己卧居在这个小山沟里。王克帮因为经常帮家里干农活耽误了学习没能考上,他们也都听从恩师的建议因势就地参加到高喊“抗日救国”口号的共产党队伍中。冯秀峰和王克帮都是南下的干部,文革时期他俩还因冯鉴之事件的影响差点被批斗挨整。
据《组织史》第330页记载,观上冯家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孔少尼(1941年1月——1941年12月)。《中共乳山地方史》第255页及《组织史》第5页都有记载:(县政府机构)教育科科长孔少尼(1941年夏——1941年12月)。《乳山市村庄史》第200页记载:观上冯家1941年1月正式建立党支部。那么当时孔少尼在观上冯家村及党组织内的级别应该与姜吉成平齐的,以后还超过了姜吉成,孔少尼是观上冯家村的邻村——孔家村人,1941年后任牟宁县教育局长。1942年初春,冯鉴之遇害,孔少尼闻讯后悲愤难禁,拍案大哭,痛斥杀害冯鉴之的人:这不是胡闹吗?共产党把这么好的人给枪毙了,共产党还有什么希望!有人把这番话报告给了姜大(冯家镇吕格庄村人,其当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就把孔少尼抓起来,在文登县谭家口将其枪杀。孔少尼不但不是冯鉴之手下的特务,在当地还是共产党的干部。
关于吕锡铅的真实情况,我们没有查到任何消息,不知所终。
冯秀峰即是上文提到的妇救会长宫云兰的丈夫。据《组织史》第一章第1页记载:“冯秀峰1943年11月任职中共乳山县委秘书处秘书。”据《乳山市志》第873页”名人传记”记载:冯秀峰,1936年入文登乡师就读,1938年毕业后在本村小学任教,1940年弃教参加革命。......以后历任苏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校长、书记等职。这个“本村小学”即是冯鉴之办的抗日民主学校。
据《乳山市村庄史》第200页记载:(观上冯家)建国后在各地工作的县团职以上干部有冯合亭、冯秀峰......等人(列出名字的是13人,都姓冯,还有没列出名字的,县团职以下的更多)。
这个百十户的小村居然出了这么多干部,他们当初大多都是冯鉴之教出的学生,其中包括冯德英,邻村还有很多,他们都受过冯鉴之“抗日救国”思想的巨大影响才加入到共产党队伍中的。冯德英在作品中说到他母亲将其送到“抗日民主学校”读书,《哈尔滨日报》2004年10月24日刊载的《冯德英说当年的〈苦菜花〉》中,冯德英说:“那个汉奸王柬芝的原型就是我的小学教师”。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冯鉴之在在烟台教学期间,在街上遇到一个卖报的小男孩儿,见其精神十足,心灵口快,就很喜欢他,问他为何不上学,小男孩儿便将贫寒家境以实相告,以后冯鉴之说通其父,自己拿钱供小男孩儿读书,这个小男孩儿名叫赵强,山东诸城人。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赵强在学校受冯影响积极组织学生宣传抗日,冯鉴之很高兴,就动员赵强去当兵抗日救国。赵强听了恩师的话并且不负师望,参加了共产党的军队并升为军官。冯鉴之遇害后,赵强极为悲愤和震怒,要带着队伍找害死冯鉴之的人算账。但他们都在共产党的框架内,武力报仇显然不行,在众人劝说下方才作罢。据说赵强后来升至军分区司令之职,文革初期任炮兵某政治部主任。但他内心一直很愧疚,为当年没有替恩人做点什么而抱憾终生。
《苦菜花》故事中证实王柬芝是特务的另一因素是:他送出的情报让日伪军给王官庄的革命队伍及群众带来深重灾难。
据老者讲,当年日伪军总共到过观上冯家村两次,第一次是水道的伪县长周董华带了百十名二狗子来强请冯鉴之去他那里供职,队伍停在村外,并没有进村扰民。冯鉴之提前得到消息带全家躲到了外村,周扑了个空,心知难强其意,便留下一封信回去了没有再来。
第二次就是1942年日寇对整个胶东的那次大扫荡,也就是与“马石山惨案”同时发生的那次,并非观上冯家村个案。而此时冯鉴之已经被杀将近一年,与他无关。
还有一次一架日军飞机扔了一颗炸弹炸毁了本村一幢民房。所以《苦菜花》中描写的所有日伪在“王官庄”的罪行都与冯鉴之毫无关系,都是栽赃诬蔑。
《苦菜花》最后把王柬芝钉在特务柱上的证据是发电报一事。此事件上文已经提到,这假“花”真事的挺复杂,也是我们本文的焦点所在,现在我们就来解析这一切的真实根源。
冯鉴之成年后娶了一位大家闺秀王氏,这位大小姐天生丽质、行为典雅,不但人长得好,而且知书达理。她是文登县芦头村人,男女姊妹共八个,王氏排行第八,嫁给冯鉴之后夫妻恩爱,生有三个孩子,女儿香子,大儿子平林,二儿子占林。1942年冯鉴之遇害后的10年里,王氏守三从四德之妇道,无意改嫁。直到50年代,全家被“扫地出门”。族中长者劝她:为了带孩子活下去,也为了三个孩子的将来,还是改换门面吧,被迫无奈之下改嫁到冯家镇吕格庄村姜明丘家,直至90多岁去世。香子当然不是杏莉,她长大后出嫁到冯家村,至今(2018年)健在。大儿子平林也健在。二儿子占林是乳山市一中的一级教师,不仅文才出众、教学水平高,还写得一手好字,已退休多年。
冯鉴之这三个孩子《苦菜花》中一个也没有提及,他们姐弟三人都随继父改为姜姓,文革时当冯德英全家因《苦菜花》这棵大毒草被批斗时,“姜氏”姐弟也险些遭难,当吕格庄村的红卫兵小将们去姜明丘家揪斗他们时,继父姜明丘站出来说:他们跟随他妈进了我的家门就是我的孩子,你们凭什么斗他?姜明丘在本村也是一个有威望的人,红卫兵只得作罢。长工冯长琐确有其人,也确实是冯鉴之家长工,其人憨厚老实,家境虽不富裕但妻子儿女齐全,儿子名冯曰国,女儿桂花。冯长琐约在30多岁时患病去世,之后其妻招孔家村孔庆友进门,并再生两女。王氏与冯长琐的主雇关系清清白白,《苦菜花》书出版后冯长琐全家看到其中王长琐的故事深感受辱,以至于女儿桂花提起《苦菜花》就大骂冯德英。此外冯鉴之家再没有丫环、婆子等其他佣人;他哥俩总共一百来亩土地、六幢平房,房子胡同通街,没有楼房,也没什么大墙围成大院,更没有家丁护院。这里没有电报的藏匿之地,冯鉴之被抓时没有人看到、也没人听说过在他家里搜出了电报机,以及其它能够证实其特务活动的物证。在以上所提到的所有官方资料中都没有记载“冯鉴之是特务、藏有电报”等字句,乳山市所有的官方史料都没有提到“冯鉴之”这个名字(据说牟平县志对其才干学问有所记载)。我们所采访的所有人都坚信他不可能干出那些事。只有冯德英的《苦菜花》作品中说王柬芝(非冯鉴之)是特务,家藏电报。冯鉴之也没有杀过人,孔少尼和吕锡铅都不是他杀的,他更没有杀过那个不存在的杏莉。构成“王柬芝——冯鉴之是特务”的因素全都不成立,全都是凭空捏造的。在电视剧第19集第15分的视频段中,四人正在给王柬芝的尸首入殓钉棺,旁白:“直到全国解放以后,还有人对王柬芝汉奸特务身份持怀疑态度,甚至企图为他‘翻案雪冤’”。这段活清楚地表明:王柬芝就是冯鉴之,本剧将编的故事直接与现实挂钩,以此作为证据来证实冯鉴之是特务。《苦菜花》的作者太过惧怕此事件被翻案。企图翻案之人就是冯鉴之教出来的那些共产党里的高级干部。可是共产党的天下,再假的东西只要符合党的利益就可大行其道,再真的东西只要不符合党的利益就不会被提倡,甚至遭受打击。所以“翻案雪冤”至今再没人提及。
《苦菜花》一开始就把王家大院弄个高墙围住,再给王柬芝弄个电报却无法拿出来作证,于是乎费尽周折把王氏与长琐将干做湿弄个假女儿出来,让她把假爹的电报曝光并被其杀死,这样铁证如山就坐实了王柬芝的特务身份。既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吸引力,又表明了特务的阴险毒辣及隐藏之深。
故事是这样编的,当年的事实又是怎样发生的?
冯鉴之回乡办学之际,共产党胶东的重要人物理琪曾经亲自登门邀其入党,冯拒绝后理琪等共方高层对其“极不放心”,因为国民党几股地方势力也都来请过,日伪方也来找过他。共方就派了地下党员王玉梅去他办的学校教学,用以监视冯鉴之。她与校长夫人王氏交往的如同亲姐妹一般,俩人经常在一起拉家常、做针线,当初水道伪县长周董华留下的那封信,就从针线笸箩里被王玉梅悄无声息地偷到手。可这王老师教学却太不给力,师生都反映她教学质量太差。冯鉴之就和教导主任吕锡铅、体育教师冯钦夫等人商量,等学校放假后就将其辞退。这事不知怎么就传到了王玉梅耳朵里,情急之下,她为了保全自己被辞退的面子,也为了拿出卧底的工作成绩,就将日伪县长给冯鉴之写的信拿出来,告诉了在文登报社供职的丈夫刘力凯(后改名刘庆恒,此人是中共地下党),刘力凯又将此事报告给理琪等人。其实这封信的事早已公开于世,冯鉴之并没有将其看成什么秘密,他光明磊落也没怕人。共方也都知道这信的来历,可是他们想趁此机会除掉这个心事,这同时也正应了姜吉成的那桩心事。大约是在1941年夏天,冯鉴之被抓,姜大、姜吉成等人用各种酷刑逼他承认特务身份。他们满以为能将其屈打成招,殊不知冯鉴之虽是文人,却有着铮铮铁骨,虽死不认。
冯鉴之蒙冤受刑,震动烟威地区。他的许多学生和故交到县里为冯鉴之申冤求情;观上冯家村的百姓写联名信,找到共党县委,力保冯鉴之。共方上层不敢再惹民愤,令姜吉成等人放了冯鉴之。其时他们行无定所,东躲西藏带着冯鉴之还怕人看到,就缝个黑头套套在冯鉴之的头上,只露出鼻子眼睛。
1942年新年刚过,听说日本鬼子要大扫荡,他们嫌带着冯鉴之逃跑不方便,姜吉成等人又怕放了冯鉴之真相败露、遭其报复,就给他扣了个“亲日派”罪名,枪杀在文登县小观镇洼畦埠。冯鉴之时年33岁。
拨开迷雾,撕掉画皮,我们基本上把当初的这段事实给调查了解、理顺清楚了。将近七十年过去了,在这个共产党一手遮天的中国大地,地下党及《苦菜花》所造成的冤假事件一个也没得到纠正,相反,乳山市还建造了“冯德英文学馆”,还在村里还给他建起了“故居”。
各位朋友看明白了这朵毒之恶花——《苦菜花》是怎样开出来的?冯德英多次说《苦菜花》是在部队写的,以后又说在烟台蓬莱写的,后面这句才是真的,姜吉成家住烟台,姐夫舅子俩,一个口编故事,一个操笔书写,冯鉴之被杀的时候冯德英才七岁,“年幼无知”由此而来也。《苦菜花》书中“活灵活现的性爱描写”以及“那些乌七八糟的事”的真实作者姜吉成就被推到了台前。
冯鉴之全家被共产党害得如此悲惨,在中共的淫威与谎言下,他们的子孙至今不敢站出来道一声怨,不敢为祖上正一正名,宁肯顶着假姓窝囊一生,也不肯挺直腰杆吐一口正气。古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冯鉴之二子还处心积虑加入了共产党,据说还极力维护着这个仇家的声誉。冯鉴之一腔正气,就没传下来一点?悲哉!他还不如冯德英有新的发现:在2015年1月3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的《〈苦菜花〉作者冯德英对读书报忆旧》(舒晋瑜)中,冯德英说:“我从没想过自杀这条路。我要看看烈士奋斗过的中国将变成什么样子,我希望这个社会能真正走向光明。......大家不满现状,但这不是群众造成的,是体制有问题。”冯德英认为2015年前的中国社会是黑暗的,是共产党领......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