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债避违约 疫情下投资人“容忍”?(图)


企业债避违约招数百变,疫情下投资人“容忍”?(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20年4月22日讯】(看中国记者赵晓彤综合报导)继上周海航集团的一笔债券与违约“擦肩而过”之后,本周债市发生两例实质违约,这次发生违约的是债市“网红”中融新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融新大)和中国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新华联控股)。由于两间公司均在上个月将违约风险转移或发生实质违约,因此再度引发市场及投资者关注。

在今年3月,中融新大将旗下“18中融新大MTN001”债券移至场外支付来避免直接违约

虽然3月的这笔债券通过场外支付和违约擦肩而过,这次却无法规避。

据中国大陆媒体《财新》报导,4月20日晚,中融新大发布公告称,公司未能足额偿付利息及回售部分本金,“18中融新大MTN002”债券正式违约

4月20日是“18中融新大MTN002”的回售到期及付息日。该债券于2018年4月19日起息,发行规模10亿元,票面利率为7.5%,主承销商为恒丰银行。

根据《彭博社》汇总的信息显示,进入2020年,已有至少12例发行人通过展期、置换、撤销回售等方式避开直接违约的案例。

另一家违约公司新华联控股则没有这么幸运,其在 3月和4月各有一笔债务出现实质性违约。

根据《路透社》报导,新华联控股有限公司称,所发超短期融资券“19新华联控SCP002”应于4月21日兑付本息。但截至到期兑付日终,未能筹措足额兑付资金,该期债实质性违约。此前,该公司在3月初也发生一笔规模10亿元的债券违约。

据新浪网引述票债观察汇总的信息显示,在2020年的一季度,中国境内构成实质违约的债券共有23只,涉及发债企业20家。

《彭博社》引述穆迪大中华区信用研究主管钟汶权表示,从展期、置换等方式来看,短期内是可以帮助一些有财务困难的公司,缓解其在目前极端情况下的资金压力。背后是有政府隐性的支持和引导。但违约在法律上和监管上的定义是不同的。这些展期、置换等手段虽然在中国国内并不算作违约,但是以投资者的角度看,很多时候会认为这就是违约。

进入四月,中国债市屡屡发生债务展期和置换。

4月8日,中国发生了首家城投平台进行债券债务置换,瓦房店沿海项目开发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20瓦房02”,投资者以“17瓦房02”持有占有率作为权利凭证按面值1:1等比例方式认购“20瓦房02”。

4月14日晚间,“13海航债”的投资者突然收到发行人的邮件通知,要求当晚完成对该债券展期一年的议案进行投票。虽然债券被展期,但有数名投资人因未能及时登记而无法参与表决。

安德思资产管理驻香港董事总经理Brock Silvers对《彭博社》表示,这些展期和置换的措施对国际投资者来说是深藏风险的。“如果可以在一场危机中强加不受法律支配的解决方案,那债券契约就失去了意义。”

除了展期、置换,近期中国债市上还出现不少在续存期,将债券票面利率大幅下调的案例,也引发投资者关注。

据《上海证券报》报导,4月21日,金地集团将“18金地03”公司债的票面利率从5.29%下调至1.5%,引发市场投资者不理解。

据《彭博社》汇总疫情期间美国高频金融词汇,其中包括“容忍”(Forbearance)一词。即如果借款人无法使用“不可抗力因素”这个理由,则可以要求贷款方“容忍”(Forbearance)借款人逾期。放贷者在这场疫情危机中,没有办法强迫成千上万的借款人破产。

目前,尚未有关于投资人维权的信息披露出来,这个词汇是否正在被中国投资者默然采纳,还有待后续关注。

本文留言

作者赵晓彤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