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造福后代的秘诀是什么?(图)
人有善心,终得福报。(图片来源:看中国视频截图)
真正能造福后代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一同来看两则传统文化故事。
行善传家的陶澍家族
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县人。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很喜欢行善积德,当时乡里抓到窃匪都会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过江边,有一个将被淹死的窃匪向他呼救:“您救救我吧,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不做贼了。”伯含公心怀怜悯,便请求众人将此人放了,又怕这人重操旧业继续作恶,于是送给了他一艘小船,让他在渡口摆渡谋生。类似这种情况,伯含公一生前前后后送出了八艘小船,这些人后来全都改邪归正。
为了避免行人被碎瓷瓦砾所伤,伯含公每次外出都随身带着个小筐,把路上的碎瓷瓦砾都拾到小筐中带回家,等到去世时,他的一个空房间中积存的碎瓷瓦砾已经堆积到像房子一样高了。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非常宽厚。有一天下大雪,晚上文衡公家中的米被人盗走,文衡公根据雪地上的足迹一路找去,发现原来盗米之人是自己认识的一个熟人。文衡公没有声张,默默的回到了家中,从来没有再对人提起这件事。直到三十年后,文衡公的妻子偶然对子孙讲起这件事,此事才被大家知道,但还是故意隐去了盗米人的真实姓名没有公开,其宽厚仁恕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康熙戊子年九月,文衡公的邻居家失火,所有家当烧毁殆尽,可与其毗邻的文衡公家却安然无恙。
更不可思议的是,文衡公家的粮仓与邻居家紧挨着,居然也丝毫没事。据前来帮忙救火的人讲,他们发现在大火燃烧时,有一红衣人长袖持扇站在墙上,向大火一扇,那大火到文衡公家的墙边便停止不前了,墙都被烧红了。大家说这都是陶家平日行善积德,所以才有神仙护佑。邻居家被烧的一无所有,文衡公的妻子便将自家粮仓中的粮食全部给了邻居。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生性淡泊,家中并不富裕。有一天寅亮公在江边拾到了一些钱。他在那里一直等了一天,才见一人仓皇而来,面色如土,低着头在砂砾中搜寻什么。寅亮公问他找什么,那人说:“我在外为人做工好几年没回家了,家中还有老母亲,今天带着积攒了多年的钱,准备回家奉养母亲,没想到却全都丢了。”
寅亮公问他丢了多少钱,那人说的都对,寅亮公便将拾到的钱如数还给了那人。那人为表感谢,非要将钱分给寅亮公一半,寅亮公笑道:“我如果贪图你分给我那些钱,我不如不在这里等你了。”说完笑着让那人赶快回家去,那人叩头拜谢而去。
陶澍的父亲乡贤公疏财仗义的事也很多。到了陶澍这一辈,寒微门第出身的陶澍接连通显,他于嘉庆五年秋试中举,两年后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两江总督,赠太子太保衔。
陶澍一生为官清廉,他同样继承了陶家乐善好施的家风。他在职期间曾多次将自己的俸银,全部救济了灾民。道光皇帝听说后感动的说:“为臣下的能个个像陶澍那样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并赐给陶澍三千两银子以示奖励。可陶澍依旧粗茶淡饭,对那些钱分文未用,全部用来接济了贫苦乡民,并在安化县兴办了四十八所义学。
行善传家成为厚德望族的樊重家族
樊重,字君云,西汉南阳湖阳人。他性情温和厚道,为人乐善好施,喜欢帮助别人,做事讲究法度。家中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
樊重的家中世代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协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
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经常赒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便送给他们两顷田地,以化解他们兄弟之间的愤恨和诉讼。县中的人都称赞樊重的德行,将他推为“三老”。
樊重八十多岁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临终前嘱咐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樊重的儿子樊宏也同样宅心仁厚,为人谦虚谨慎。王莽末年的战乱中,曾有军士要杀樊宏的家人,但听说樊重父子两人,向来以礼义恩德行于乡里,因此没有敢乱来,樊宏家人得以幸免。樊宏后来辞官返乡,与同族亲属们聚居而住,有老弱千余家前来归附他。当时赤眉贼残杀无数,本欲攻打樊宏居住的地方,但听说樊宏素来仁厚,喜欢行善,因此也没有忍心前去攻打。
樊重后来被追封为寿张敬侯。樊宏拜光禄大夫,封寿张侯,去世后,皇帝为表彰他的德行,赐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樊重的另一个儿子樊丹被封射阳侯。孙子一个被封平望侯,一个被封玄乡侯。樊重一家人乐善好施,重德积德,成为当时的一大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