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的苦恼,绝大多数都跟“职场人际”有关。(示意图,非当事人)
戴安跟珍原本是关系很要好的同事,二个人个性相投,连班表都刻意安排在一块儿,下班或休假也会聚餐同乐。
某一天,主管分别告知戴安与珍,接下来公司要遴选部门内,合适升迁的人选,但上面的位子只有一个,于是两人顿时变成竞争关系,往日的革命情感开始变质了,二人都感叹对方的虚情假意,觉得职场人心难测……
我常在课后收到伙伴们的私讯,分享他们工作上的苦恼,而这些烦恼绝大多数都跟“职场人际”有关。
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类似这样的情境,在茶水间、厕所、楼梯间,这些所谓的八卦集散地,听到同事的窃窃私语(偏偏这些私语大声到都能被你听见),他们在你的背后批评着,不论事情的真实性如何,都乐此不疲的畅谈,有关你于公于私的故事。
你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有些同事会偷懒摆烂不做事,苦劳过程由你经历,但功劳成果却必须共享;有些同事会处处刁难,压着你的案件或是签呈,万般阻挠的不给你资源。于是你逐渐发现,做人比做事更难,却也更重要。
●没有人是故意伤害你
每个人的世界里,都会有一套剧本,想当然尔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但就像八点档乡土剧会上演的,主角总会被人妒忌陷害,身边充斥着绿茶婊,对抗不完的斗争纠葛,我们很自然的把职场中的情况也套用在戏剧里,认为同事就是剧本里面的反派角色。
其实除了犯罪行为之外,没有人是“故意”要伤害谁,人都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跟捍卫自己的立场,而刚好违背到他人的利益。人最爱的是自己,有的人需要靠批评他人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感,好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糟糕。就像在会议上,有些部门主管会批评另一个部门的缺失,当老板的焦点在检讨对方时,自己的部门就比较有机会安全上垒过关。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需要靠矮化他人来突显自己。
我也曾在讲师的聚会中,听到一些讲师批评其他讲师的授课方式与内容,甚至还辗转听过背后批评我的小道消息。当然,我可以选择抱怨取暖,也可以选择批判回去,或是在内心上演无数个小媳妇受委屈的戏码。
但这样的讨拍取暖行为,会让事情比较好过吗?事情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产生好的改变,更不会顺利演变成我们心里憧憬的那个模样。
通常会在背后批判的人,擅自决定把你拉进了他的剧本里,因为你对他产生了影响,也可能产生了威胁感,证明你撼动了他的存在。批判者总是想扮演裁判的角色,批评谁不够好、谁不如他、谁不够资格,如此证明自我价值,让自己看起来像天秤一般的中立。
然而,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需要靠矮化他人来突显自己,耀眼绽放的花朵,自然会在绿丛中被看见。
●建立被需要的能力
一般人不会花时间去批评比自己差的人,因为那容易变成社会观感极差的霸凌行为,只有自认匮乏者,才会批评既得利益者,被批评的人则有可能拥有的比较多,也相对较为优越。
当你能够以较为开阔的思维,去面对他人的批评与八卦,便能转化成为一种较为正面的动能,何必因为别人强拉你进去他的剧本,你就非得配合演出呢?
当我们的心态转变,思维就能影响行为,更能改变结果与最终的命运。(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另外一种是面对刁难的情况,你通常是需要对方多一些,处于较弱的一方,才会有机会要看别人脸色,好让自己的事情得以顺利达成。在职场中,我们要建立“被需要”的能耐,才能避免被刁难。
哲学家尼采说:“独立是强者的特权。”你是否不断地累积自我能力,让自己能不仰赖其他事物,同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学习看到事情的一体两面。与其怨天尤人,这时候反而是一个重新检视自我的契机。
此时我们能做的是,花一点时间把自己的人生资产表清单列出来,看看自己有哪些人脉及专长,能够帮助自己与对方进行资源交换,又或者能够透过彼此共同的兴趣及经验交流,建立更深一层的友好关系。
我们不可能完全地被人喜欢,因为我们都不完美。就像女星蔡依林在演唱会上,一边拭泪一边说的:“喜欢我的人跟讨厌我的人一样多,但我选择把不自信的自己抛在脑后。”她展现自信的自己,让喜欢她的人看到她的努力与坚强。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不被批评或刁难,职场人际关系也是。唯有当我们的心态转变,思维就能影响行为,更能改变结果与最终的命运。我们可以活在受害者的角色中,在自己的伤口上不断洒盐,也能选择在淬炼中成长,培养自己成为强者。
本文整理、节录自方植永(小安老师)《职场会伤人》一书,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
責任编辑: 皇辅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