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五种水果对应人体五脏?典故妙趣多!(组图)
“李杏桃栗枣”对应五脏 五果典故妙趣横生 


“药王”孙思邈认为桃是“肺之果”,患有肺病的人适宜多食。桃子有药用食用之效,桃木还有辟邪之功。

寻常的李、杏、桃、栗、枣这五果,据传均是来源于仙界之物。它们像是落入凡间的使者,无怨无悔地养护着人们的身体。这五果对应着五行“木火金水土”,五味“酸苦辛咸甘”与五脏“肝心肺肾脾”。五果功效不仅卓越,相关典故也妙趣横生。如:羯鼓催花、河东饭、让枣推梨、杏坛……字里行间传递着华夏先民的足迹。

1.李

根据《尔雅翼》记载:“李,木之多子者,故从(*从)子,亦南方之果也,火者木之子(*南方对应火,木生火),故名”。这里的南方指地理上的南方。

“李”称为“木子”还有一种解释,大明医家李时珍引据《素问》解释道,原来李的酸味属于肝,五行中属“木”。按照五行原理,东方对应木,对应肝,因此李也被称为“东方之果”,而有“木子”之名。(这里的“东方之果”是说李的五行属性。)

李子在中国还有一些传说和典故呢!据《述异记》所说,吴中有一座武陵源。山中没有生长其它的树木,长满了桃李树,俗称为桃李源。山上有一个石洞,洞中有钟乳水。传说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吴人就逃到此地避难。因食用桃李的缘故,得以成仙而去。

李本是水果,又怎会成为百家姓中的一个姓氏呢?上古时期,舜帝任命贤臣皋陶(音高遥)担任“大理”一职。理,指治理刑狱的官员。所以,皋陶的后代子孙均世袭“大理”职位,并以“理”作为本族姓氏。

至商朝末年,因纣王暴虐无道,理家的理征直言劝谏,得罪纣王,死于非难。他的妻子为躲避纣王迫害,就带着儿子理利贞逃难他乡。逃亡途中,他们几乎饿死,幸遇到李树,食用“木子”的果实得以活命,于是理家将“理”改为“李”。由此李利贞成为李氏的先祖。

2.杏


唐朝药王孙思邈称杏为“心之果”,性热,患有心病的人适宜多食。

杏,也是源于仙家的仙果。《述异记》记载,传说中杏圃洲位于南海之中,盛产杏果。居住在海上的人们说,那是仙人种植杏树的地方。汉朝时期,曾经有人驾舟航行,因遭逢飓风,停泊在杏圃洲五六日,每天吃杏,故而免于饥饿。

杏的药用价值很广泛。唐朝药王孙思邈称杏为“心之果”,性热,患有心病的人适宜多食。不过食量过多,也有弊端,会损伤筋骨。食用曝晒后的杏脯,能够止渴,去冷热毒。

据《本草纲目》介绍,杏花可以治疗雀斑,即“粉滓面”。具体做法是:取杏花、桃花各一升,用东流水浸泡七日。用此水洗面21遍,效果极妙。而杏仁也是一味中药,用法更广。医书记载,杏仁有三个功效:润肺、消积食、疏散滞气。明朝医家李时珍提醒人们,凡是杏花、桃花都是五瓣,若是六瓣,必生双仁。因其反常,所以双杏仁有毒,食用时务必小心。

杏是医家青睐之物,在文坛也有它的一席之地。杏坛、羯鼓催花的典故,虽然时日久远,却也历久弥新。

“羯鼓催花”的典故,发生在唐朝。唐玄宗精通音律,喜好羯鼓。羯鼓是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某年二月初的一天早晨,宿雨初晴,庭院一片净洁明丽的景色。玄宗起床,洗漱完毕后,看到小殿内庭,柳枝垂青,杏树含苞未放。于是命左右随侍备酒,命高力士取来羯鼓,让他纵击一曲《春光好》。这首曲子还是唐玄宗亲自创作的呢。一曲结束后,玄宗回首一看,柳枝竟然吐出新芽,杏花也盛开一片。羯鼓催花,指的就是敲击羯鼓,催使杏花早开啊。

“杏坛”的说法,出自于《庄子・渔父》。此篇讲到,孔子游观来到一片繁茂的树林中,走累了就坐在生长着杏树的土坛上休息。他的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则弹琴吟唱。

明朝末年顾炎武说:“《庄子》书凡述孔子,皆是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尽管是寓言,《庄子》记载的杏坛,倒也充满雅然淡泊的气息。“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杏树环绕,花香氤氲,在这样的环境下或朗声读书,或抚琴而歌,自有一番出尘气象,令人神往。

至宋朝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就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朝时,又在杏坛上修建亭台。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杏坛。至孔子第60代后裔衍圣公时,他曾作诗《题杏坛》曰:“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像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后人就以杏坛代指授徒讲学的地方。

3.桃

说起桃,国人会想起《西游记》中蟠桃园,以及那硕大的蟠桃。《神异经》记载:“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三寸,和核美食之,令人益寿。”桃树是神树仙木,食用仙桃可以长寿,所以人们常用桃子为长辈祝寿。

《太平广记》说,西汉时期,汉武帝登基后,勤于国政,乐于修道,感得西天王母降临人间,并赐予他硕大的仙桃。汉武帝的大臣东方朔站在殿外,隔窗窥视王母真容。王母看见后,对汉武帝说:“这个在窗户后偷看的小儿曾多次来偷我的桃子。”汉武帝听后很吃惊。从此,世人称东方朔是神仙。

传说中,东方朔是天上的木星,下凡人间十八年,辅佐汉武帝。东方朔是天宫木星星君,受到玉帝王母的管辖。王母作为东方正神,寿与天齐,称东方朔为“小儿”倒也不为过。

东方朔,字曼倩,他这段风趣的故事,成为诗文经常引用的典故。比如崔澹《赠王福娘》:“惟应错认偷桃客,曼倩曾为汉侍郎。”李商隐《茂陵》吟:“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薛能《谢刘相寄天柱茶》:“偷嫌曼倩桃无味,捣觉嫦娥药不香。”

桃子作为仙果,自有它的传奇功效。

唐人徐坚《初学记》卷二十八引《典术》说:“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制百鬼,故今人做桃符着门以压邪。此仙木也。”不仅承认桃树是仙木,还有镇邪除祟的作用。最典型的是桃符与桃木剑。

古人为了镇守家宅,或取桃木削成木钉,钉在地上;或在门上安装桃木板辟邪。《玉烛宝典》曰:“户上着桃板辟邪,取《山海经》神荼、郁垒居东海蟠桃树下,主领众鬼之义。”古人安装桃木板门,就是根据《山海经》中神荼(音申书)、郁垒能够镇伏众鬼演绎而来。

4.栗


栗子作为肾之果,历代受到民间青睐。(以上图片来源皆为Adobe Stock)

《神异经》记载:“东方荒中有木名栗,其壳径三尺三寸,壳刺长丈余,实径三尺。”神界的栗树非常巨大。

中国古代的记载中,栗子的大小也很惊人。《后汉书・马韩传》:“马韩出大栗如梨。”陆游《对食戏咏》:“霜栗大如拳。”《诗义疏》云:“桂阳有栗丛生,大如柿子。”古代栗子之大,可大如梨,大如拳,大如柿子。《邺中记》说:“邺中产巨栗,脱其壳,可以为杯。”

孙思邈认为:“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栗子作为肾之果,历代受到民间青睐。《本草纲目》介绍:“生食,治腰脚不遂(思邈)。疗筋骨断碎,肿痛瘀血,生嚼涂之,有效(苏恭)。”指治疗腰脚不遂之病,要生吃栗子。如果筋骨断碎,肿痛瘀血,生嚼栗子涂在患处,会有功效。

南齐医家陶弘景说,相传有个人得了腰脚软弱之病,偶然中坐在栗树下吃了几升栗子,继而能站起来行走。这是因为栗子补肾的功效。

李时珍说:“栗于五果属水。水潦之年则栗不熟,类相应也。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栗子在五果中属水,水涝之年,栗子难以成熟。有人因体寒,引发腹泻,狂泻如水注,可以让他吃二、三十枚烘烤的栗子,就可痊愈。

《本草纲目》引《经验后方》所述,治疗肾虚、腰脚软弱无力,可以用袋子盛放生栗,悬挂在通风之处,自然风干。每天早上吃十多颗,其次吃猪肾粥辅助,久而必会强健。医家认为,风干的栗子,胜过曝晒的栗子;用火煨烤油炒的栗子,胜过蒸煮的。但仍然须要细嚼,连着津液一起吞咽,会大有裨益。倘若一次暴吃,食用过多,反而会伤脾。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曾作诗,讲到食用栗子的办法,“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栗子药用效果卓越,食用也可令人饱肚耐饥。秦昭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69年),秦国发生大饥荒。应侯范雎请求发放五苑储存的枣、栗等食物,以活百姓。元代王祯于《农书》提到此事,说:“本草所谓栗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的说法,殆非虚语。”

宋代陶谷《清异录》曾述及栗子被称为“河东饭”的故事:唐朝末年,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使(其辖地相当于今山西境内)。一次,晋王率军猛追汴军,途中军粮一时未能得到补给。有军民相告,可取栗子代粮。晋王即令军士速取野栗蒸煮。大军饱食栗子饭,继而奋勇追敌。此后,军中称呼栗为“河东饭”。

5.枣

枣,也是来自仙家之果。《神异记》记载,北方荒中有枣林。树高五十丈,枝条繁盛达数里。狂风撼不动它,雷电摧不毁它。成熟的果实气味润泽,食之可以安养身体,补益精气。

古时有仲思枣、仙人枣。传说中,北齐时期,有仙人仲思得到仙枣,将枣核种下,获得丰收。因而此枣称为仲思枣。

仲思枣很像大枣,杜宝《大业拾遗记》记载,隋朝时,信都郡进献了仲思枣,长四寸,围五寸,果肉肥厚,枣核甚小,很像晋代郭义恭《广志》中记载的西王母枣、谷城紫枣。

至于仙人枣,据《酉阳杂俎》载,晋朝时期,太仓南部有翟泉,西部有华林园,园中生长着仙人枣。果实长五寸,枣核细小如针。

《本草纲目》介绍,枣在五行中属土,并引《素问》说∶“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若病人患有脾病,适宜多食。但无故多食,反而会生虫,损害牙齿。明朝时期,人们用糖、蜜拌过大枣后再蒸,对此李时珍说:“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啖枣多,令人齿黄生。”

南梁时期,有一位官员王泰很受时人敬重。《梁书》记载,王泰自幼聪颖,很小的时候就会让着他人。有一次,他的祖母招来家族中的孙子和侄儿,然后将许多大枣散在床上,孩子们看见了都争着取拿,惟独王泰不取。祖母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拿,祖母自然也会分给我的。”家人听了颇感讶异。

后来,人们就将王泰让枣、孔融让梨的事迹合在一起,成为一句固定的成语“让枣推梨”,比喻兄弟友爱,情同手足。

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果之一》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一十

《清异录・河东饭》

《梁书・王泰传》卷第二十一

《庄子・杂篇・渔父》

本文留言

作者宋宝蓝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