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人 从来就不是“一般人”(图)
平凡是唯一不会因为年华老去折旧,反而会更有价值的东西。(图片来源:Adobe Stock)
文/韩星姬
我不是那种“一般人”
现在这个时代,讲一个人很平凡,总会有点 loser 的感觉。好像要有点不一样、有点新的什么,才会获得认同。若是和平凡沾上了关系,会让人不禁害怕连自己的身分都被抹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少年们做出的举动,这种现象超越了时空,不分世代或国家,青少年们总是沉浸于和既有秩序相反的次文化当中。比方一九六○年代,以美国旧金山的青少年世代为中心,延伸到全国的嬉皮文化。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看,那是一种保护装置,用来保护自己还不够牢固的本质,也是一种寻找自我本质的过渡期行动。
拒绝平凡的另一面,也有可能是对成功的强烈执着。朝着“绝不要平凡过一辈子”的目标奔驰的人,这些人相信必须更猛烈地求生、爬得更高、得到别人的认可,才算有意义的人生。对他们而言,不可能当那个平凡的“一般人”。
“我不是为了当一般人才出生的嘛。”一位三十岁出头的女子这样对我说。每当她没办法实现愿望时,就会开始抱怨父母。虽然想要成功,但她相信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援,才每次都被其他竞争者超越。她的心态是要用一次机会,补偿过去的所有怨怼。
对于总是哀叹一次的机会若没有成功,就会变成平凡普通人的她,我请她回去仔细想想,有没有小看了现在自己拥有的东西,而其中有什么是对她而言绝对不能失去的。
好好研究一下那些平凡到难以形容、感觉太理所当然拥有的东西,便会带来惊人的新发现—“原来我还拥有这些啊”。等到她年纪再长了一些,也许就会明白,现在自己写下的纪录正是生命的成果,甚至比那些闪亮的世俗成功来得更加耀眼夺目。就像二十岁时觉得很重要的东西,也许到了三十岁之后便褪色了;三十岁时赌上性命想完成的事情,到了四十岁可能就变成无用之物,或者不再那么重要了。二、三十岁时可能一味谈论着非凡的人生,但随着时间过去,就会开始了解平凡人生所具有的真实感、还有深藏其中,没被看见的原动力及值得尊敬之处。所以很多书才会劝人培养“向前远眺,并做出选择的能力”。
那么平凡的人生究竟如何呢?不说四十岁,即使是到了七十岁之后,平凡的价值仍然会闪闪发光。比方说老夫妻在公园牵着手散步的样子,相信每个人都曾想像过一次这样的未来。这是一对夫妻一起健康地老去,才能完成的景象。
平凡是唯一不会因为年华老去折旧,反而会更有价值的东西。
本文整理、节录自韩星姬《拥抱年龄焦虑》一书。由采实文化授权转载,欲阅读完整作品,欢迎参考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