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却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看中国合成图)
曹操在许县,计划迎接天子(献帝)。众人都认为:“崤山以东还没有平定,而且韩暹(音先)、杨奉等人自认为护驾有功,骄横跋扈,不能迅速制服。”荀彧(音域)说:“以前晋文公重耳接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身穿孝服,使得天下百姓诚心归附。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率先倡导义军,只因崤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接圣驾。如今献帝返回旧京,但旧都洛阳荒废,忠义之士希望能保全根本,黎民百姓也怀念旧的王室,为之悲伤。真该借此时机,奉迎天子以顺从民心,这是最合乎时势的行动;用大公无私的态度使天下心悦诚服,是最正确的策略;扶助朝廷,弘扬大义,招揽天下英才,是最大的德行。这样一来,尽管四方还有叛逆的贼臣,他们能有什么作为?韩暹、杨奉之辈,有什么值得顾虑!如果不及时决定,使别的豪杰们捷足先登,以后尽管再费心机,也来不及了。”于是曹操派遣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向西,到洛阳迎接天子。但董承等人扼守险要阻拦,使曹洪不能西进。
研析
自汉末以来,豪强并起,军阀割据,汉朝的江山分崩离析。在近百年里,烽火在神州大地燃烧着,多少叱咤风云人物,驰骋杀场,斗志逞勇。最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峙的局面。
曹操凭着他的文才武略,广罗人才,逐步扩大势力范围。公元196年听取智囊荀彧等人建议,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不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早在曹操举兵之前,袁绍智囊就建议他迎接献帝,但袁绍迟疑未决,所以被曹操抢得先机),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地位。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二00年)官渡之战打败北方强敌袁绍后,逐步统一中国北部。他南征北讨,确立了北方霸主的地位。然后实行“天下平,礼仪兴”、“得人才得天下”、“论功行赏,唯才是举”、“建铜雀台招贤纳士”等策略。关中一战,更显示曹操的雄才大略。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率军南下,在赤壁和刘备、孙权的联军交战,被打败。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他曾在北方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贡献。他在军事理论和文学创作上,均颇有成就。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监》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操有十胜:“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而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则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却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