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Costco又给中国上了一课(图)
中国印发了促进消费的指导意见,网友并不买账。(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9年8月30日讯】这几天的事挺有意思,一方面中国印发了促进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大促消费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网友并不买账,认为根本就不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是穷的问题。没钱消费,怎么提振消费。就在这时候,Costco来了,狠狠的又打了一回脸。
Costco是全球最大的会员超市,中文名字叫做好市多超市,76年在美国圣地亚哥成立,目前他在全球已经有近800家卖场,是那种连锁会员制的仓储批发商,最大的特点就是便宜,他的毛利一直压在10%以内,做个对比就知道了,沃尔玛的毛利还要40%,因为这么大的超市,还有其他的运营成本。你想想40个点毛利的沃尔玛几乎都不赚钱,Costco基本就是完全平价了。他就是要告诉你,我不赚价差,而只赚会员费。在上海的这个店会员费一年299,交了这个钱,你才能进场购物,从这两天的统计来看,已经有16万人办卡入会。
那么很多人都好奇,Costco是真的便宜吗?有人做了个对比,确实很多东西是便宜了不少,比如茅台,市面上的价格都过了2000一瓶,而在Costco只要1500元,很快就被抢断货了,还有五粮液,市面上已经涨到了1200元,Costco卖919,比电商要便宜。像星巴克的咖啡他只卖249,而同等规格的市面上价格过了410,还有牛油果油,他标价96.9元,而市面上卖到了268,还有我们常吃的巧克力,冰淇淋,火腿,高档水果,甚至连小家电都算上,确实Costco都要便宜不少,但是也有些东西比如牛肉,跟市面价格差不多,甚至比外面价格还高,但在超市里没人管你,你可以放心的上网比价,通常都是Costco要比电商上的价格还要低。最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品类,一些大牌子的奢侈品,比如爱马仕包几万块一个,巴宝莉的风衣,1万2一件,全都摆着卖。有一种到了街边自由市场的感觉,而且分分钟被抢光。
从铺天盖地的报道发现,确实人多,甚至连周边的交通全都堵的水泄不通,超市里更是人满为患,以至于第一天不得不暂停营业,中国人的购买力看来是把老外也吓到了。不是说消费不足吗?怎么突然冒出来这么多人,而且全都是扫货的状态。
当然Costco在中国还有所保留,至少是试吃活动还没有开展,在美国Costco的竞争力之一就是各种各样的试吃活动,吃到饱为止,有一种说法是办一张299的会员卡,就相当于有了一张全年的饭票。可以在里面吃一年的自助餐。所以这个很诱人,让很多穷人也成为Costco的忠实会员,他将近1个亿的会员,每年续费率接近9成,就是这么来的。但这个特色,能不能在中国开放,真不好说,现在我们这流行给商家上一课,真要是每天来几万人白吃白喝,估计Costco也受不了。
综合来看,这事应该让我们反思,中国的消费到底行不行?还只是价格的事情,国内那么多企业,包括阿里苏宁京东,都在布局线下零售,那么Costco的火爆,你就不得不去借鉴了,我们觉得价格已经很低了,但人家可以做的更低,我们觉得消费已经到达极致,但当你的价格继续下降之后,消费就还有潜力可挖。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要开放,要引入竞争,只有把别人的好东西拿进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确实不行,才能想办法改变。一个是Costco,另一个是迪士尼,这两个事在进入中国之前,都有很多人断言,在中国没有消费市场,根本就干不下去,但是事实却完全打脸,不但人家办下去了,还办出了好的效果,我们本以为根本就不成了的旧业态,却再次火了一把。
所以,是线下零售不行了吗?电商冲击之下,真的线下超市就只能缴枪投降吗?恐怕未必,关键看你怎么玩,像Costco这样,把利润压倒最低,然后通过会员费赚钱,不失为一种出路。以后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肯定是个趋势,什么永辉超市,盒马生鲜,苏宁小店都要加入全面的竞争,那么这种会员费加低毛利的模式肯定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大家觉得自己穷是肯定的,但也是因为没有找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如果价格真有优势,穷的感觉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当然这只是渠道上的创新,那么产品上呢?有没有可能压缩利润,通过其他服务去赚钱,这其实就是转型升级的重点,以前都是卖产品的一锤子买卖,所以必然要留足一定的毛利,但现在不一样了,卖产品的公司是有周期的而卖服务的公司是可以持续的,比如微软为什么能火那么多年,就是他从卖软件,转变成了卖服务,所以他一直都引领世界。
那么你的产品可不可以做出这个转变呢?其实任何产品的背后都是服务的需求,比如消费者买的是空调吗?他买的是关于室内温度的服务,买电视也不是重点,他买的是电视背后的内容服务。这些思维的转变,各大厂商应该多动脑筋。你不再卖产品了,而转去卖服务了,产品只是一个服务的载体,那么你就离基业长青不远了。消费者不是没有需求,也并不是真的穷,也许只是没有被有效挖掘。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