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儿子虽然爱说谎,但佛陀依旧慈悲的开导他,并无半点不耐烦或厌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释迦牟尼成道后,回到家乡度化自己的亲族,其中包括他的儿子罗云(亦作罗睺罗)。
罗云随佛陀出家
当时,罗云刚满六岁。耶输陀罗夫人特别作了一枚很大的欢喜丸,唤来罗云,让他到僧众之间,向释迦牟尼布施此丸。
小罗云拿着欢喜丸,来到僧群当中,逐一看着僧人,一直走到佛陀身旁,连连说到:“这位出家人,您的身影令我清凉快乐!”
天真的罗云围在佛陀身旁,一边蹦蹦跳跳地走着,一边吵着讨要封赏。这时,佛陀伸出手指,罗云自然地抓住,跟着他一起走。
释迦佛来到一处安静的树林,唤来舍利弗为罗云剃度出家。从此罗云步入僧团,开始修行。
罗云刚刚出家时,心性粗狂,调皮顽劣,缺少诚信,经常戏弄别人。于是,释迦佛命他到贤提精舍中居住,令他收摄放纵的意念,守护口德,勤修戒律。
罗云奉命前往,居住了九十天,反思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心中升起悔过。释迦佛去看他,罗云很高兴。顶礼后,为佛陀摆出一张绳床(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以板为之,用绳索穿织而成。又称“胡床”、“交床”)。
佛陀慈悲开示顽子
释迦佛端坐在绳床,告诉罗云:“你用澡盘取些水来,为我洗洗脚。”
洗脚完毕后,佛陀对罗云说:“这些水可以饮用或漱口吗?”罗云说:“这水原本是清洁的。如今为您洗过脚后,里面有了尘垢,不能再用了。”
佛陀慈悲地对他说:“你也是啊。虽然是我的孩子,又是国王的孙子,舍弃世间的荣华富贵,出家做沙门。不想着精进修行,摄心修口,那些恶毒的污垢就会充满胸怀,就像这水一样,不能再用了。”
佛陀又问他:“澡盘虽然空了,可以用来盛饭吗?”罗云回答:“不可以。它之所以叫澡盘,就是因为曾经盛装了不净洁的缘故啊。”继而佛陀说:“你也是如此。虽然身为沙门,讲话却没有诚信。你的心性强悍刚硬,不务精进。曾经顶着恶名,就像这个澡盘,不可以再盛放食物了。”
佛陀说着,用脚把澡盘踢了一下,澡盘瞬时转了起来,或跳跃,或坠落,反复数次才停止。佛陀问他:“你怕这个澡盘被踢破了是吗?”
罗云说:“洗脚的盆子,本来是很贱价的东西,虽然觉得可惜,不过坏了也没关系。”
“罗云,你也是如此。虽然身为沙门,却不修身修口,口出粗语恶言,时常中伤他人。众人不接受你,智者不爱惜你。一旦肉身死去,元神步入轮回,自生自灭,苦恼不尽,不被诸佛圣贤所爱惜,就像你说的不爱惜澡盘一样。”罗云听罢,既惭愧又恐惧。
接着佛陀为他讲了一个比喻。昔日,国王有一只大象,极为勇猛善战。国王准备兴师动众讨伐叛国,就为这只大象披上铠甲,缚扎好兵器,以便于大象进攻。然而,这只大象惟独把鼻子藏了起来,不用来争斗。象士非常欢喜,知道大象善于保护身体。为什么呢?因为大象的鼻子柔软脆弱,一旦中箭就会死亡。它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好好地保护自己的鼻子。佛陀叮嘱罗云,大象保护鼻子,不去争斗。修口也应当如此。
在佛陀慈悲的教诲下,罗云日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罗云成高德之士
有一天早上,舍利弗和罗云穿戴整齐,入城乞食,遇到一个不怀好意的人。那人心里想:“佛陀的第一弟子与罗云正在乞食呢。”想到这儿,那人心生恶毒的念头,抓起地上的沙土,放进舍利弗的钵中,又袭击罗云的头。
霎时,舍利弗看见鲜血从罗云头上流下来,弄脏了面容。此时此刻,舍利弗提醒他:“作为佛陀的弟子,不要心怀恶毒之念,应当以慈心怜悯众生。世尊常说:‘能忍之人,心中最舒畅。世间唯有智慧之人才能做到。’”
舍利弗铭记佛陀的教诫,终身没有违犯。他时常控制自己的心,以忍为宝。并认为,如果放纵自己的内心行恶,就像自投火中。愚昧的人将傲慢、偏见视为才能,从而不计种下的灾祸,最终只会害了自己。心中一旦生起恶念,应当立即灭尽,这才是勇士中的勇士。在舍利弗的眼中,“忍恶”的能力,也就是能够降伏自己恶念的能力,是最为殊胜的。
罗云静静地聆听舍利弗的话,这时发现鲜血从头上流下来,弄污了面容,于是就近取水洗去脸上的血。一面洗,一面自言自语地说:“我的痛只是这片刻,然而那人的痛苦却是长久的。因那人的罪恶,致使这块地也沾染了罪恶。我的心里没有愤怒,只是为他感到伤悲。”
罗云想到,平日佛陀教他大慈之心。身为出家人,不能看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就跟他一样去对待。罗云不想跟那人一般见识,他牢牢地约束着自己的心,没有生起丝毫愤怒的念头。
谁能想到,昔日那个调皮顽劣,撒谎成性的小王子,如今成为忍辱修行的高德之士。
能忍之心,释放的力量,溶于天地苍宇之间;能忍之心,既是尘寰的珍宝,也是上天青睐的宝物。凡是拥有它的人,生命从是非恩怨中脱颖而出,获得永久的安宁,永恒的解脱。
能忍的心这样唱着颂歌:
能忍,释放心中的光明,胜过日月星辰,并且能与星辰永恒。
能忍,心田不染恶毒,盛莲自会绽放,随清风摇曳,散香九天。
能忍,犹如为自己搭建了一座城池,心灵世界固若金汤,自会抵御灾祸。
能忍,犹如巨大的方舟,能够承载芸芸苍生,穿越大风大浪,济人于幸福的彼岸。
(事据《罗云忍辱经》、《经律异相》)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