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15个月新高 通胀或通缩都是大麻烦(图)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创15个月来新高。(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9年6月12日讯】(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6月12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创15个月来新高,另一方面,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却在下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变动都将很麻烦。
鲜果价格大涨26.7% 非洲猪瘟致猪肉价格高涨
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12日公布的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2.7%,超出4月的2.5%,为2018年2月以来新高。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2.8%,食品价格上涨7.7%,消费品价格上涨3.2%。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5.8%,影响CPI上涨约1.69个百分点。
其中,鲜果价格上涨26.7%,影响CPI上涨约0.48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3.3%,影响CPI上涨约0.3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12.5%,影响CPI上涨约0.5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18.2%,影响CPI上涨约0.38个百分点)。
猪肉价格高涨和中国去年爆发大范围的非洲猪瘟有关联,官方称非洲猪瘟导致至少100万头猪被扑杀。不过,各界普遍认为,这个数字被低估。
另一方面,中国5月的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从4月的0.9%跌落至0.6%,显示美中贸易战紧张关系持续升级可能会进一步放慢中国的经济增长。PPI是衡量内需的重要指标。
前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6月10日撰文认为,最可怕的就是社会资金需求萎缩带来的被动型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变动趋势,是当今社会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依据。而反应通货膨胀情况的主要指标,通常就是由直接关系人们生活水平,对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些重要消费品价格组成的“社会消费者物价总指数”,即CPI。
文章认为,CPI的变动,是包括供求关系、宏观调控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简单地根据CPI的实际水平和变化趋势决定货币政策取向和力度,可能过于滞后和被动。于是,在CPI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消费品的上游,工业品综合价格,即“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以及“采购经理指数”(PMI)的水平和变动情况。由于处于消费端的上游,PPI和PMI成为CPI变化的先导指标。从单纯关注CPI,延伸到关注PPI、PMI。
中国CPI指数构成及统计方法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综合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它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
中国国家统计局表示,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31个省(区、市)500个市县、8.8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CPI又被戏称为“China pig index”, CPI覆盖约700个代表性的商品品种。食品类在2016年以前占比大致在1/3左右,2016年调整之后占比1/5左右。而单纯猪肉这一项,在CPI权重占比约3%。
在CPI这个大篮子里面,猪肉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子。如果人们每人每月消费1斤猪肉,但是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或下跌,每个月不一样,所以它应该占的比重每天都是有变化的。总体看,猪肉价格在CPI的比重大约是3%左右,就是说人们一个月花100块钱,其中有3块钱是用来买猪肉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