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心和美元本位 会有新的中心国家吗?(图)


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美元本位制。(Roman Bodnarchuk/Adobe Stock)

【看中国2019年5月25日讯】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是美元本位制,这当然有一定的不平等性。例如,美企在全世界投资和融资,不必承受汇率波动的风险;美国金融机构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为企业和各类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而获巨利;美国政府或企业在融资时所支付的成本,远低于它们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等等。

总之,美元本位让美国享受很多方便、利益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成果。但请注意两点:

其一,这个不平等是有限不平,并不违反公正、公平之原则,无碍于法律公正、分配公平一样。也就是说,这个不平等相当合情合理,有其相当公正的制度法律制约,可以服人之心。纵然口不服,不得不心服。其二,美元本位制建立在美国三个双重实力之上。第一个双重实力是科技和经济之硬实力,第一个双重实力是文化和制度之软实力,第三个双重实力是软硬实力的结合。

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国的中心—外围体系。包括欧洲、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也是外围,要想成为新的中心国家,基本不可能,遑论马邦。要想突破这种格局,唯有实行王道政治,而且必须是大国。

编者注:以下是美元本位制(Dollar Standard System)的一些背景资料(来自 MBA Lib)

什么是美元本位制

美元本位制指的是当今世界上所通行的、以美元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结算货币和外汇交易手段的一种国际货币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各国中央银行都通过外汇市场,以本币兑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表明,截至2007年底,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比重为63.9%,欧元占26.5%,英镑占4.7%,日元占2.9%。欧元和日元在比重上都无法与美元相抗衡,美元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美元本位制与金本位

美元本位制同金本位制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差异,即资本流动的全球化。

在金本位制下,国际经济交往的主要手段是国际贸易,在市场有限或者市场被人为割裂、封锁的条件下,各国之间贸易竞争的结果往往是“零和”的,这也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二战后资本流动自由化特别是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在现今的美元本位制下,各国间竞争的结果往往是“正和”的,彼此的成本与收益高度关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要共同承担危机的成本与损失。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霸权更替的环境与条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对美元霸权的持续在相当长时期内可能更加有利。

美元本位制的形成背景

在1920年代早期,主要国家中只有美国继续履行购买与出售黄金的义务,美元是唯一标明黄金价格的完全可兑换(黄金的)货币。因此,尽管美国不是国际联盟的成员,但是国际联盟仍然用美元作为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单位。

另外。美国的商品出口占世界比重在1948年达到21.9%,几乎高于世界第2大出口国英国的一倍。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相当于资本主义国家黄金储备总额的四分之三。1944年由44国创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双挂钩”。即,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和美元挂钩。

美元本位制下的美元危机

一、1960年10月,黄金的美元价格上升引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二、在1968年3月美国不得不实施了“黄金双价制”。

三、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2月美元第一次贬值。

四、1973年初美元第二次贬值。由此,主要国家的汇率制度从固定汇率制转变为浮动汇率制。

美元本位制下的国际分工

美元本位制的形成,无疑受益于美国的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可以视为当前国际分工格局的货币体现,而它也同时改变了国际分工格局的内容。

一、美国是中心国

在美元本位制下,世界形成了由中心国和外围国组成的中心―外围体系。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心国。外围国家主要是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向美国出口原材料和原油等初级产品来获得美元。欧洲等国则向美国购买美元计价的金融资产。东亚国家的美元大部分以购买债券的形式流回美国,部分石油输出国的美元则在欧洲形成一个巨大的离岸美元市场。这一市场中的美元也以购买各类金融资产的方式回流美国。

为了避免大量美元在外国以现金形式存在,并在某些时候集中抛售的可能性,美国必须将自身的金融市场做大,提供兼具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投资机会,才能很好地吸引和吸纳这些美元。为此,美国需要鼓励金融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数量和品种更多的投资工具,更低的准入门槛,更为宽松的交易环境等。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该法案规定,只要银行能够操作充足的资本,就允许其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宽业务领域,美国的金融业从此实现了全面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使得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出新,金融市场不断扩大,美国经济的虚拟化程度大大提高。随着美国金融业的飞速发展,美国的经济结构中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成分越来越突出,实体经济的比例则渐趋下降。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也从1950年占其GDP的27%下降到2007年的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具有往日辉煌,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因此,在美元本位制下,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形成了。作为中心国,美国将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为全世界输送美元储备和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美元投资工具。当然,美国还保留了部分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并在这些制造业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二、当前国际分工格局的四大特点

在美元本位制下,当前的国际分工格局具有整体性、差异性、不平等性和自强性的特点。

整体性体现在外围国家以美国为重要的出口对象,通过不断增加对美国的出口来获得更多的美元,即国际购买力。美国消费者通过购买这些外围国家出口的廉价消费品,获得了大量的补贴。这样的分工结构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更为外围国家提供了增长的动力。这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只是利益分享的比例不同而已。

差异性体现在金融业与制造业在生产方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金融业是资金和智力密集的产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投入。在这两方面生产要素上,美国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制造业对这两方面要素的要求则没有那么高。其次,金融的重要功能是风险管理,而对风险的甄别和管理需要高超的信息收集、处理和管理的能力,因此可以说金融业也是经营信息的产业。相对而言,制造业有原料的采购、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再次,金融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一旦金融风险过大而出现金融危机,将对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这一特点也是制造业所不具有的。

不平等性体现在美元本位制是一种明显的霸权体制。美国成为世界货币体系的主导者和世界金融、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者,现行货币体系对其缺乏相应的约束,导致美国存在较大的道德风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人开始认为他们可以突破传统的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创造出新的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将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平衡与资本项目的平衡这两个等式合二为一,即由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来弥补经常项目下的逆差。这就使得美国人可以在大肆挥霍的同时,保证那些流出去的美元顺利地流回美国的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为美国的政府和企业提供廉价的资金。但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自作聪明、一厢情愿的安排。美元本位制下国际分工格局的不平等缺乏良好的平衡机制,是一种不稳定的制度安排。

自强化性体现为由于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之间具有极高的利益关联度,而导致外围国家挣脱该体系的难度非常大。外围国家任何试图摆脱该体系束缚的尝试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美元本位制得到维持的主要原因

一、美元停兑黄金后,美元成为唯一的最终国际结算手段

二、19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充分就业、财政盈余、产业结构优化

三、市场因素:

1、美国是个开放的大市场---进口输出美元

2、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职能---贸易、外汇交易

3、国际市场惯例---初级产品与飞机用美元计价结算

4、金融因素---发达市场吸引资金,机构有竞争力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余东海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