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二)(图)
抗战胜利后,蒋中正主席(中)、国防部长白崇禧(左)、参谋总长陈诚(右)在南京陆军大学与毕业军官合影。(网络图片)
接上文〈近代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一)〉
1928年6月,蒋介石领导北伐国民革命军攻克北京,推翻北洋张作霖军政府,国民党接收了陆军大学(简称“陆大”)。1931年10月,陆大由北平迁往国民政府的首都南京。
改革适应现代战争 陆大成为综合性军事学府
1929年8月,国民政府公布了《陆军大学校组织法》,规定陆大直属于军事委员会(简称“军委会”)参谋本部,负责养成军事高等人才,选拔品学优越之青年军官授以高等用兵学术。陆大的组织机构由校长、教育长、兵学研究院、教务处处长、教育副官、兵学教官、聘任兵学教官、兵学辅助教官、聘任政治、经济教官、编译处主任、编译官、副官处主任、副官、军需、军医室主任、军医、护士以及兽医、秘书和机要文书人员等组成。陆大组织法规定,陆大校长承军委会参谋总长之命综理校务(蒋介石兼校长时,校务实际由教育长负责);教育长承校长之命督率各教官、编译官暨有关教育之各员,负责教育计划实施和有关军事学术的研究。
蒋介石对这所军事学校非常重视,自1929年起,亲自兼任校长。为适应现代战争,培养更多的高等军事人才,陆大在1928年创设了特别班。主要招收军队中校以上、中将以下,年龄在45岁以内的军官。学校原有的班次也改称为正则班。特别班的设立是陆大在培养规格上的一个重大的变化,它使许多按原来单一的军事教育模式不能接受高等军事教育的部队中高级指挥人员有了深造的机会,也有利于先进的军事学术在中国军队的传播。
在教学内容上,陆军大学也做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重大改变。在北洋时代,陆大侧重仿照日本陆军大学的教学内容。蒋介石国民党接收后,首先充实了陆大原有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不仅要了解学习研究本国军队的情况,而且要面向世界,了解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情况。
陆军大学,虽泛指陆军一个军种而言,但实为综合性军事学府,目的在培养对各军种都能指挥的人才。国民政府在《陆军大学校组织法》中规定了陆大的教学目的:“陆军大学校为养成军事高等人才,选拔品学优越之青年军官,授以高等用兵学术”,“以成健全之军事幕僚及指挥官为目的。”
陆大不仅注重教导学生学习了解陆军的战略战术,而且也注重陆海空军联合作战以及兵种合成战术研究和大军统帅运用的教育。
在陆大公布的教育纲领中,关于战略战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指出:战略战术的教育,在于研究用兵原理,运用陆海空军,养成其统帅上所需之素质,兼使其具备实际应用之能力,既须精通各种小部队之指挥,更要了解大军统帅之运用,其他如阵地战、要塞战之攻守亦予以研究。
关于航空学教育,目的使学员明了航空机编制、种类、构造、机能、驾驶之大要,及航空战术、防空纲要为主旨,及其发达之趋势,航空气象之大概,作为研究空军之基础。
关于海战学的教育,目的使学员具备海军知识,以便参划陆海两军协同作战。为此要求学员学习掌握海军兵器、舰艇编制、海军战史、战术战略与动员计划和陆海协同作战。对于世界及强国海军发展大势也应扼要研究。
国民政府军委会和陆大都强调重视战史研究,认为战史是研究战略战术最良好的资料。通过战史可以了解战场无穷变化的状况、综合事态的发生及战区内各部队的心理等,由此可以察知帅兵机微。陆大选学战史战例,均为近代世界战争,为欧洲战史、日俄战史、普法战史、拿破仑战史等。战例方面有普英战役、俄土战役、英杜战役、中东战役、巴尔干战争、伊土战争、南北美战争等。通过战史、战例的教育学习,使学员了解关于战技原则之由来,政略与战略之关系和各国军队统帅之概要。陆大对战史的课程安排比较多。中国教官龚浩讲拿破仑战史,黄家濂讲日俄战史,教育长杨杰亲自讲北伐战史,德国教官讲普奥、普法战史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他们所讲,都各有独到之处,对中国学员很有启发,很受欢迎。
为了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和研究能力,陆大教育大纲注重了学员的文化学习。要求学员在三年学习期间还要学习历代兵略、历史地理、统计学、数学。为洞悉现今世界之大势,了解各国军事设施,交涉国家间的军事和参预枢密,陆大特设了英、法、俄、德、日五国语言课,要求学员选学其中一门,并达到译解,默书(笔记)、作文、会话的程度。
除了军事教育训练,陆大也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和训练。在学员的必修课程中安排了政治教育和训练,主要内容为:三民主义、近代中国史、各国革命史、外交史、政治学、国法、公法、经济财政学、社会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员了解领悟三民主义精髓,培养学员为国家、为中华民族、为三民主义信仰奋斗的精神。
通过以上课程的安排和学习内容的增加,陆军大学在中国确立了军事教育最高学府的地位,也发挥了综合性的军事学术机构的作用。
学习德国先进军事 为抗战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1932年,蒋介石委任近代中国著名军事家、军事学家和军事教育家杨杰为陆大校长。从此陆大的一切规章制度都效仿德国陆军参谋大学的成规。
蒋介石认为德国是当时世界上军事最先进的国家,且与中国无利害冲突。鉴于日本陆军从明治维新开始建军起,一切都向德国学习,陆大聘请的德国顾问都是德国国防军中的优秀高级参谋,具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而日本顾问只有日俄战争的经验。蒋介石和陆军大学杨杰等高级教官对日本侵华的课题非常关心。在特别班开学那一天,蒋介石对全体师生说:“日本顾问是德国顾问教出来的,所以我辞退了日本顾问而改聘他们的老师德国顾问来教你们,总可培养出来一些将材,和日本人在战场上比较一下。”蒋介石还聘请了一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军官为陆大教官,特聘德国国防部长塞克特元帅为陆大总顾问,德国陆军中将林德曼等人为陆大战术教学教官,白俄人布尔宁为战略学和谍报勤务教官。后来,杨杰自请到欧洲各国考察军事,增长见识。一年后回国,他又以军委会参谋次长身份,兼任陆军大学的教育长,实际负责陆大的教育,蒋介石则兼校长之名。
杨杰,字耿光,云南大理人,国民党陆军上将。先后就读于云南陆军小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大学。1921年,杨杰放弃陆军中将的头衔,以中校身份自费考入日本陆军大学第十五期,毕业时名列第一,日本天皇赐予宝刀。在1928年的第二期北伐和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杨杰两次担任蒋介石中央军的总参谋长。此前杨杰也曾经亲率北伐军攻克南京和对北洋军阀孙传芳作战,具有丰富的大军实际作战经验,其军事才能受到国内外军学界的赞誉。
杨杰认为,不独立的国家或没有国防力量的国家,是不配建立陆军大学的。中国能自主地办陆军大学是不简单的事。
他认为,陆军大学的教育宗旨应该是使高级指挥官及幕僚人员成为“智能兼备之士”,培养学员的目的是“为养成优秀将校与幕僚,以备国家干城之用,不特党国命脉所寄,而民族兴之与其负”。因此要求学员在学习中一定要完成“救国之签识,御外侮之本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