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第一幅春联是谁写的?(图)
家家户户贴春联,已经是全世界华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图片来源:Oliver515/维基百科)
每逢过年贴春联,已经是全世界华人过年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但你知道中国史上第一幅春联是谁写的吗?贴春联的传统又是怎么来的呢?
中国史上第一幅春联
中国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就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春联是由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皇帝孟昶所写的。
说起这位孟昶啊,大家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很陌生。孟昶(音同“敞”)(西元919年∼西元965年)他是后蜀的末代皇帝,他与南唐后主李煜有一点很相似,虽同为亡国之君,但都是很有文采的人,又喜好音乐,而孟昶还被南管界称为祖师爷。
据《宋史・卷六十六》记载,在后蜀还未归北宋之时,广政二十七年(西元964年)的除夕,孟昶命翰林学士幸寅逊撰词写在桃符上,要在正月初一的时候放置在寝门左右。但孟昶嫌幸寅逊写的春联不好,索性自己亲自提笔,就写下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春节写春联之俗便传入民间,孟昶也就成春联鼻祖了。
不过,孟昶可能想不到他写的这副春联还成了后蜀亡国的预言。就在第二年(西元965年)的正月,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后蜀灭亡,孟昶被俘。同时,赵匡胤任命吕余庆去原后蜀的都城做成都知府,这不正是“新年纳余庆”吗?更有趣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建隆元年(960年)就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定为他的诞辰之日,并命名为“长春节”,正应了孟昶那句“嘉节号长春”。
春联起源于桃符
我们都知道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起源于桃符。早在周代,中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相传,在上古时期度朔山的巨大桃树下,有神荼和郁垒两位降鬼大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后汉书・礼仪志》)所以老百姓就在桃木上画出两位降鬼大神,或者是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悬挂于门上,趋吉避凶。
虽然后蜀孟昶开启了过年写春联的先例,但在两宋时期,“春联”还是被称为“桃符”,就如《元日》一诗中所写的“总把新桃换旧符”。但是联语不仅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有些是直接写或者是雕刻在楹柱上,亦有些是在楹柱上挂上写有对联的牌子,叫作“楹联”。
直到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桃符才真正转化为春联,并且很快普及全国。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现南京)定都以后,下令所有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而且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传说朱元璋在明代初年的一个除夕,在当时的首都金陵(今南京)微服出行,发现其中一户人家没贴春联,问到户主,得知他们因为没人会写字,而且有没有人代写春联。于是朱元璋就根据户主当屠户的职业写下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从此以后,贴春联的习俗在明朝开始盛行,人们也开始把原先写在桃符(桃木板)上的对联,改为写在大红纸上并粘贴在门上,亦出现了“春帖”一词,流传至今。
“春联”在清代更为盛行,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风雅之事。最后,小编选取几副古代的对联,供大家欣赏:
朱元璋赐魏国公徐达联:
破敌平蛮,功贯古今第一;
出将入相,才兼文武无双。
南京西门外莫愁湖胜棋楼联:
人言可谓,我始欲愁,仔细思量,风吹绉一池春水;
胜固欣然,败也无妨,如何结果,浪淘尽千古英雄。
郑燮自题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斧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