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秦山整理在古代众多的格言著作中,《格言联璧》是较为优秀的一种。作者是生活于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的金缨,又称金兰生。《格言联璧》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其以儒家的修身八目为旨归,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精选收录的格言,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宝藏,它的许多内容,穿越时空隧道,对现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格言联璧》中的格言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大智大慧和殷殷期许尽在妙语连珠之中。该书问世后,受到士人的好评,流传民间,远播海外,影响深远,读者众多。
《格言联璧》把各种格言划分为十类:学问、存养、持躬(摄生附)、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悖凶。
《格言联璧》读起来琅琅上口,许多格言大家耳熟能详。笔者读之,受益良多,故摘录数则,以飨读者。据专家统计,全书格言有六百多条,有意者,可寻全本来阅读。
21.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参考译述:谦恭退让是保护自身的最好方法,安静平和、从容不迫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有涵养、能容忍别人是待人接物的最好方法,潇洒脱俗是培养心性的最好方法。
22.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参考译述:安静能克制躁动,沉潜能克制虚浮,宽宏能克制狭隘,舒缓能克制偏激。
23.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原注〕灯动则不能照物,水动则不能鉴物。人性亦然,动则万理皆昏,静则万理皆澈。静之一字,十二时离了一刻不得,才离便乱了。门尽日开合,枢常静;妍媸尽日往来,镜常静;人尽日应酬,心常静。惟静也,故能主张得动。若逐动而去,应事定不分晓。便是睡时,此念不静,做个梦儿也胡乱。人心至活,倏忽之间,起灭万状,未有无所事事,而能悬空守之者。初入静者,不知摄持之法,必须涵咏圣贤之言,使义理津津悦心,方得天机流畅,断不可空持硬守也。
参考译述:天地间的真谛,只有心静的人才能体会。天地间的玄妙,只有心静的人才能看明白。
(〔原注〕烛火晃动,就不能照明外物,水面动荡,就不能照见外物,人的心性也是这样啊。思绪一旦纷扰混乱,对什么道理都昏昧不晓了,只有内心宁静安和,才对任何道理都能洞悉明察。“静”这个字,每天十二时辰,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刚一离开就发生混乱。门扇每天不停地开合,但是门枢却保持静定不动;美丽与丑陋的面孔每天在镜子中来往顾盼,但是镜子却保持不动;人每天忙于应酬,但是内心要经常保持宁静。只有静下来,才能更好地去行动。如果追逐外在之动而去,办事待人就必然搞不清楚。就是睡觉时,如果心绪不宁静下来,那么做梦也是胡乱混杂的。人的思绪是非常活跃的,一瞬之间种种念头,此伏彼起,没有人完全无所事事,却能凭空守住自己思想。初学入静时,常常不懂得把握约束心念的方法,一定要深入体会圣贤的教诲之言,使义理不断地愉悦于心,这样才能渐渐把握住入静的方法,千万不要刻板地空守。)
24.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参考译述:遇到世俗烦恼时,要能忍耐得住;处于世事纷扰时,要能清闲得住;胸中有所牵挂时,要能抛得开;处于繁荣浓艳境地时,要能淡然处之;处于失意愤怒时,要能稳定情绪、沉得住气。
25.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器度。省一分经营,多一分道义。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去一分奢侈,少一分罪过。加一分体贴,知一分物情。
参考译述:经历一番挫折,就增长一分见识。遭受一番磨难,就增加一分度量。减少一分营私,则多一分道义。学会一分忍让,多讨一分便宜。去掉一分腐化,则减少一分罪过。对别人多一分体贴,就多懂得一些人情事理。
2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参考译述:有真正才能的人,必然不会因为自己的才能而傲视别人;有实实在在学问的人,必然不会因为自己的学问而对别人炫耀夸饰。
27.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流水行云,操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丹凤祥麟,言论如敲金戛石,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参考译述:一个人的度量要如大海能容纳一切,像春天孕育万物无处不及,处理事物应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快捷,节操像青天白日般洁净光明,威仪姿态应像丹凤和麒麟那样吉祥,说话应如敲金击石般铿锵有声,持身应如玉洁冰清般纯洁,胸怀应如和风明月般坦荡,气概则应如东岳泰山般高耸屹立。
28.勿吐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
〔原注〕田静持云:凡看理学之书,与养生之说,皆有切于日用,有助于性灵,不可作等闲看过。若冗屑书帙,无益性灵,徒损心目,不若闲观山水之为得也。
参考译述:不利于身心的话不说,不利于身心的事不做,不利于身心的人不交,不利于身心的环境或场合不去,不利于身心的书籍不读。
(〔原注〕田静持说:“理学和养生方面的书,对于日常修身养性,都有切实的用途,不应当作闲书来看。而那些芜杂琐屑的闲书,对性灵没有任何好处,又损伤心神眼目,还不如悠闲地观赏山水风光,可以有较多的收获呢。”)
29.休诿罪于气化!一切责之人事。休过望于世间!一切求之我身。
〔原注〕陈榕门云:亟亟于所当尽,而不役役于所不可知也。
参考译述:不要归罪于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切都应责于人事;不要对世人抱有过高的期望,一切事情都应求诸自身。
(〔原注〕陈宏谋说:“所应该尽心努力的,就急速着手;不要太过用心于不可知的东西。”)
30.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原注〕其胜人、上人之本领,正于其自责自强处见之。
参考译述:除自我反省之处,再没有胜过别人的方法。除了自强不息、加倍努力之外,想要赶上或超过别人则是不可能的。
31.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参考译述:以宽恕自己的心宽恕别人,那么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以责备他人的心责备自己,就会很少出现错误与过失。
若冗屑书帙,无益性灵,徒损心目,不若闲观山水之为得也。(图片来源:Pixabay)
32.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
〔原注〕唐荆川《与弟书》云:居常但见人过,不见己过,此学者公共病痛,亦学者切骨病痛。自后读书做人,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参考译述:只看到别人的一切坏处和错误,是所有恶的根源。能明察自己的一切缺失和看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才是所有善的管道和门径。
(〔原注〕唐荆川写给弟弟的信中说:“平时只看到别人的过错,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是求学人共同的毛病,也是深切入骨的疾患。以后读书做人,要时时检点反省自己的毛病,也就是在别人身上而为自己所厌恶之处。假如切实做到反省自身,就会发现,在别人身上发现的种种毛病,自己原来也样样都有。”)
33.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参考译述:常看那些修养品德胜过我的人,那么惭愧耻辱之心油然而生。常看那些物质生活不如我的人,那么怨天尤人的想法就会很快消失。
34.将啼饥者比,则得饱自乐。将号寒者比,则得暖者自乐。将劳役者比,则优闲自乐。将疾病者比,则康健自乐。将祸患者比,则平安自乐。将死亡者比,则生存自乐。
〔原注〕此养心自在法门也。
参考译述:与饥饿的人相比,能够吃饱就是快乐;与寒冷的人相比,能得到温暖就是快乐;与作劳役的人相比,能够悠闲就是快乐;与生病的人相比,身体健康就是快乐;与遭受祸患的人相比,平平安安就是快乐;与死了的人相比,能够活着就是快乐。
35.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参考译述:对失意的人,不要谈论得意的事情;处于得意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失意的日子。
36.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
参考译述:贫贱是受苦的境遇,但是若能善于调理,便苦中有乐。富贵是一种快乐的境地,但对于不善于调理的人,从中感受到的不是快乐,而是更大的痛苦。
37.欲心正炽时,一念着病,兴似寒冰;利心正炽时,一想到死,味同嚼蜡。
参考译述:欲念旺盛时,只要一想到会招致疾病,兴致即能冷却如寒冰。利欲薰心时,只要一想到死后空空全无,即索然无味。
38.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
〔原注〕邵康节诗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时开。最为亲切有味。
参考译述:做事情要留有余地,说话也应如此,不应当什么都依靠权势,更不能把人世间的福气享尽。
39.难消之味休食,难得之物休蓄。难酬之恩休受,难久之友休交。难再之时休失,难守之财休积。难雪之谤休辩,难释之忿休较。
参考译述:难以消化的食物不要吃,稀有难得的财物不要收藏。难以报答的恩惠不要接受,难以长处的朋友不要交往。不能再有的机遇不能丧失,很难看守保存的财富不要积累。难以澄清的诽谤不要争辩,难以释怀的忿怒不要计较。
40.圆融者无诡随之态,精细者无苛察之心,方正者无乖拂之失,沉默者无阴险之术,诚笃者无椎鲁之累,光明者无浅露之病,劲直者无径情之偏,执持者无拘泥之迹,敏炼者无轻浮之状。
〔原注〕有所长,而矫其长之失,此是全才,是善学。陈榕门云:人有一长处,即有一病处,其病处即在所长之中。长善救失,全凭学问。
参考译述:性情圆融随和的人没有不顾是非而妄随他人的表现,精明细心的人没有苛刻审查的心思,端方正直的人没有乖戾悖逆的过失,深沉缄默的人没有阴险的手段,诚实笃厚的人没有鲁钝的牵累,光明磊落的人没有浅露的毛病,刚直的人没有任意的偏见和失误,果决的人没有拘泥的形迹,机敏达练的人没有轻浮的样子。
(〔原注〕人有才能或特长,但若能够矫正自身特长所带来的缺失,就是完美的全才,这才是真正的善于学习。陈宏谋说:“人有一种长处,必会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就可以从他的所长之处发现。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能纠正自己的失误过错,这可全靠学习和求教他人。”)
欲心正炽时,一念着病,兴似寒冰;利心正炽时,一想到死,味同嚼蜡。(图片来源:Adobe Stock)
41.慎风寒,节饮食,是从吾身上却病法;寡嗜欲,戒烦恼,是从吾心上却病法。
〔原注〕养生以养心为主,而养心又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忧烦,神不守舍,则易至衰老,且百病从此生矣。一收视返听,凝神于太虚,无一毫杂思妄念,神入气中,气与神合,则气息自定,神明自来,不过片晌间耳!
参考译述:防止受风着凉,平时吃喝有所节制,这是从自己身体本身免除疾病的方法;减少嗜好欲念,戒除烦恼,这是从心理上免除疾病的方法。
(〔原注〕保养身体,以养心为主,而养心的关键是凝聚精神。精神凝聚,就使心气集中;心气集中,就能保持全身的健康。如果每天都劳累困扰,忧伤烦闷,精神脱离了身体,就容易衰老,而且多种疾病都会乘虚而入。一旦无视无闻,不为外物所惊扰,精神凝聚在虚无之间,没有一点杂乱虚妄的想法,那么精神进入气息里,气息与精神相合谐,就会气息安定,精神旺盛,而这不过就是片刻时间的事情而已。)
(来源:清代・金缨,《格言联璧》)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