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亭事件是宝钗心怀不轨 有意嫁祸黛玉?(图)


有人从“扑蝶”中就读出宝钗有忌妒之心,因为“扑蝶”具有“妒”的文化心理。(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滴翠亭事件”到底是宝钗有意的嫁祸黛玉,还是无心的“过失”?不知道各位仔细想过没有。

宝钗的心思

“滴翠亭事件”纯属偶然发生,是宝钗无心听到而引发的“突发事件”,这点恐怕没什么非议。第一种宝钗阴谋论认为,宝钗一向视黛玉为情敌,早有忌妒黛玉之心想拆散宝黛,故碰到这样难得的机会,自然而然要不失时机对黛玉栽赃陷害。

有人从“扑蝶”中就读出宝钗有忌妒之心,已计划想好要不失时机陷害黛玉。清代张新之评点中说:“蝴蝶双飞,乃宝黛也,其如扑者从旁至乎,看‘玉色’二字是眼。”有个名为“惜景过客”的网友在其博文《宝钗扑蝶的背后》中认为,“扑蝶”具有文化象征的行为,在曹雪芹之前有几首“扑蝶诗”,如王偁《题美人扑蝶图》:“为惜韶华去,春深出绣帏。扑将花底蝶,只为妒双飞。”还有祝祺的《纨扇扑蝶》:“南园草绿好风光,汝自双飞我独伤。轻薄一时还拆散,只如莲子打鸳鸯。”这些“扑蝶”都与妒有关,这一行为背后暗含着一种“妒”的文化心理。

宝钗所扑的是“一双玉色蝴蝶”,象征“翩翩起舞的宝黛二人”,是对他们爱情的忌恨。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想当然的推测,无须辩驳。

在曹雪芹笔下,宝钗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书中人物多次评说过宝钗,但最能代表作者态度的当属红楼梦十二支曲之一《终身误》中的四字定评“山中高士”(与林黛玉的“世个仙姝”并举)。高士,词典解释为“志趣、品行高尚的人,高尚脱俗之士,多指隐士”,突出的是其品德高尚,超尘脱俗。试问,一个人虚伪奸险,心机不可告人,一有机会就要嫁祸他人的人能被称为“高士”吗?纵观全书,我们并没有看到宝钗有陷害黛玉或其他人的行为。清代评点家陈其泰虽持“嫁祸论”,但也承认说:“宝钗机械变诈,书中从未实写一笔。此回窃听小红私语,嫁祸黛玉,便将宝钗全身底里一齐献现出。所谓稳重端庄者,皆不得言而知其伪矣。”

宝钗为何识小红?宝玉有事,吩咐袭人晴雯等大丫头即可,她们再吩咐小丫头跑腿干活,小丫头在完成这些任务时,会接触别房主子。袭人派佳蕙为黛玉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分钱,随手给了她几百钱。黛玉能认识佳蕙,但宝玉却不一定认识佳蕙。因此,宝钗认识小红乃是情理之中,并非有心研究过怡红院诸人所致。

偷听者不等同藏奸者

有偷听行为就是藏奸之人吗?在这一回里,作者写完宝钗,接着写宝玉寻葬花处,听到有人哭,疑心是丫头,便驻足细听。因金麒麟,黛玉怀疑宝玉对湘云有心,便一路跟踪,在宝玉门外偷听到宝玉湘云袭人全部的谈话。同是偷听,为何黛玉不是藏奸而宝钗却是?况且,滴翠亭乃公共场所,为屋外休息之处,听到有人说话细听才是王道。反之,像黛玉有意在人家私房底下偷听,反有失大家千金体统。宝玉还偷听过鸳鸯平儿的私谈,偷听过平儿麝月谈话。难道宝玉黛玉都是藏奸之人了?

宝钗黛玉同为寄居贾府之人,又是诸钗中最出色者,关注对方本是常情,正如宝琴初来贾府,发现黛玉乃其中最出色者,便更不肯怠慢于黛玉一样。具体到这一事,作者写得明白,饯花之日,黛玉未到,宝钗便主动说去闹她来,一提黛玉;然后遇到十二戏子,宝钗又说她去寻找黛玉,二提黛玉;到潇湘馆时,见宝玉先入,又想黛玉素日多心,才转身离开,三提黛玉。如此,需要金蝉脱壳时,脱口而出是黛玉而非别的姑娘就是情理之中事。

况且,宝钗说她和人捉迷藏,诸人中也只有黛玉才能和她捉迷藏,说别的主子都不妥当。宝玉男性,男女有别,珍重芳姿的宝钗不可能有如此行为;迎春太木,惜春太孤僻,她们都不会和宝钗玩捉迷藏的游戏;若说是凤姐、探春,那小红更得吓死。

本文留言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