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让忽必烈决定制定国乐的主因居然很离奇?(组图)

论张昱《白翎雀歌》及其相关传说

 2018-12-24 05:51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让忽必烈决定制定国乐的主因居然很离奇?
宫廷音乐家硕德闾创作成《白翎雀》曲,此曲是个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日后忽必烈将其定为国乐。(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元代张昱《白翎雀歌

乌桓城下白翎雀,雄鸣雌随求饮啄。

有时决起天上飞,告诉生来羽毛弱。

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丝声代禽臆。

象牙指拨十三弦,宛转繁音哀且急。

女真处子舞进觞,团衫鞶带分两傍。

玉纤罗袖柘枝体,要与雀声相颉颃。

朝弹暮弹《白翎雀》,贵人听之以为乐。

变化春光指顾间,万蕊千花动弦索。

只今萧条河水边,宫庭毁尽沙依然。

伤哉不闻《白翎雀》,但见落日生寒烟。

参考译文

在漠北乌桓城下的白翎雀啊,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无忧无虑。有时缓缓地翩翩飞起,那神态好像告诉人们:我天生就长得娇小。

在西河有位名叫火倪赤的艺人,他能以丝弦声响代替禽鸟之音。他弹奏着《白翎雀》舞曲,那声音婉转、悲哀急促、美妙而动听。

女真族的少女们,她们穿着族服,绑着衣带,在两旁列着队、跳着舞敬酒,挥动着玉手,罗袖翻飞,她们轻盈的舞姿与这优美的乐声抗衡比美,仿佛柘枝舞的神韵。

乐人早晚弹着《白翎雀》舞曲,娱乐着贵族们。听着这舞曲,好像看到了明媚的春光,那百花绽放、万紫千红的意境。

然而如今世事沧桑,元朝国都被攻陷,宫殿楼阁已成废墟,我再也听不到那《白翎雀》舞曲了,只能在河水边看着夕阳西下,看着水边升起那几许寒烟,心中满是无限的惆怅。

让忽必烈决定制定国乐的主因居然很离奇?
传说,元代的国乐《白翎雀》曲,就是源自于元世祖忽必烈在打猎途中听见彷似妇人啼哭的白翎雀之声。(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题解及赏析

作者:张昱,元末明初诗人。字光弼,号一笑居士,曾在元朝任枢密府判官。他少年时师事名诗人虞集,得其真传,与文人周伯温、杨维桢友好。明朝建立初年受太祖朱元璋征召,但他不愿仕官,告老还乡,自号可闲老人,终日倘佯于西湖山水间,以诗酒自娱,著有《可闲老人集》传世。

这首诗描述的主体之一“白翎雀”即“白海青鸟”,也称作“百灵鸟”。蒙古人认为它象征着新生及希望,它背后也有着许多故事。

传说,有一日元世祖忽必烈在打猎途中,遇见一位哭泣的妇人,之后在松树林中听到了白翎雀的叫声。那声音哀戚婉转,很像那个妇人的哭声。忽必烈有感而发,就命宫廷音乐家硕德闾将他的感受创作成《白翎雀》曲,这首曲子在蒙古族中广为流传,是个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日后忽必烈将其定为国乐。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白翎雀者,国朝教坊大曲也。雀生于乌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鸣,自得其乐。世皇命伶人硕德闾制曲。其调始甚雍容和缓,终其急躁繁促,无有余不尽之意。

这首《白翎雀》乐曲传到女真族后,被改编成了乐舞。张昱的这首《白翎雀歌》精采地描述了女真族少女们跳这首舞的生动场景,诗中一开始先描述乌桓城下的白翎雀无忧无虑自在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之后有位能以乐器模仿白翎雀叫声的西河艺人火倪赤出场了,他擅长弹筝,能以宛转繁复、哀声急促的音乐表现白翎雀鸣叫的意境。

在这场景下,女真舞蹈家们高兴地边跳着舞边敬酒。她们穿着民族衣物,系着鞶带,玉手翻动,衣袖翻飞,与《白翎雀》舞曲悠扬的乐声抗衡比美,有如唐宋著名舞蹈《柘枝舞》那样刚中有柔,美不胜收。

然而世事沧桑,场景变换,元朝的国都被明军攻陷后,蒙古君臣们退回漠北,那春光无限的《白翎雀》舞曲就再也听不到了。作者只能在故城的河水边,看着夕阳西下,寒烟升起,思念着故国风光。结尾凄美的气象让人意犹未尽,吟来余韵无穷。

責任编辑: 轻描淡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