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好音乐的三重理解(图)
演奏音乐的高超之处,在于“得心应手”,用正心、正念达到与天地相和的境界。(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中国音乐的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一向用音乐调理身心,在古代流传至今的典籍中都记载了古人对音乐的理解。
德音才是正乐
古人云:“德音之谓乐。”一次,魏文侯问子夏说:“古乐与今乐有什么不同呢?”子夏回答:“古乐是黄帝、尧舜以来,圣贤相传的雅乐。乐声谐和,气势宽广,表演时进退整齐,节奏平和而庄重,富有寓意,讲述着古代圣王的业绩,修身治家,最终平定天下,这就是古乐。而今乐,表演时杂乱无章,乐声奸邪氾滥,使人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听完后,既无法说明什么道理,也不能讲述古代圣王的业绩,没有思想内涵,完全悖逆于德,不能称为乐。”
《乐记》中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所以音乐就要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人的感官。所以人对乐音要有所选择,惟有德音之乐才对人有益。
演绎德音要先修身
自古以来,杰出的音乐家都是德才兼备。比如孔子、伯牙、师旷,他们都是通过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静心领悟乐曲的内涵,成为了名留千古的音乐家。
春秋时,师文向师襄学琴,学了三年,还是弹不出曲子。师文悟到:自己所存念的不在于琴弦,所向往的也不在于声音,不能使琴和人和二为一。之后,他每日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精心体悟音乐的内涵。
过了不久,师文开始拨弄琴弦。首先他弹奏了春天的乐章,但感觉却如同凉风袭来,树木结满了果实。当他演奏秋天的乐章时,却有东风吹拂,树木都发出了嫩芽。当他在演奏夏天的乐章,冰雪交加河里都结冰了。最后他演奏冬天的乐章,瞬间变成炎热的夏天,冰雪都融化了。而到了曲末,他使用宫弦来统合四弦之音,顿时感觉四周就有南风吹来,地上涌出了清泉,甘露从天而降。
原来,音乐艺术的高超之处,不在弦,不在声,而是在于“得心应手”,用正心、正念达到心身和一,能够与天地相和的境界。
无德之人不配听正乐
上古时期的雅乐对听众德行的要求可是很高的,听者必须要具备很高的德行。比如像黄帝之乐《咸池》,颛顼之乐《承云》,尧之乐《大章》,舜之乐《韶乐》。
在春秋时期,卫灵公来访晋国,命他的乐师师涓演奏乐曲,刚一演奏,晋国的乐师师旷就急忙制止他说:“快停住!这是《清商》,商纣的朝歌北鄙之滥曲,是亡国之音。音乐是来传播德行的,有害德行的溺音可千万听不得啊!”晋平公便问师旷:“这世上应该没有比这首曲子更动人的吧!”师旷说:“有,但是您的德行不够啊,还不可以听这首曲子。”但晋平公还是坚持让师旷弹奏。当师旷刚弹奏完一段后,只见祥云缥缈,就有16只仙鹤从天边飞来,展翅起舞。
平公看了很高兴,又问师旷:“还有比刚才这首曲子更动人的吗?”师旷说:“有,过去黄帝召集鬼神时创作了《清角》,但国君你的德行太薄,不能够听它啊。如果非要听,恐怕会给你带来败运的。”晋平公说:“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在乎这些吗?”
师旷没有办法,便弹奏起来。刚弹完第一段,就有白云从西北方的天空中涌起;再弹第二段时,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再弹第三段时,狂风呼啸,将廊上的瓦片都刮飞了,连祭祀的重器都被震破,左右的人都吓得四散奔逃,晋平公也吓得趴在廊室里。
结果过了不久,晋国大旱三年,寸草不生,晋平公从此一病不起。
《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聆听纯正美好的音乐不仅可以提升人的气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启迪人的善念。上古时期的雅乐虽然早已失传,但在当今的神韵艺术团中,演员继承了将近失落的传统艺术家的理念——“德”。神韵所创作的音乐都是奠基于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并结合中西方乐器音乐的精华。聆听神韵乐团的音乐,体验当今社会里无法听到的德音雅乐,一定会令你超然于尘世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