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学生耍“官威”,这种风气为何屡禁不止(图)


浙江大学(Pixabay)

【看中国2018年11月9日讯】近日,网传浙大学生“辉辉锅锅”在和赞助方聊天时,大耍“官威”,并对赞助商表示:“你一个小小的财务就等着负责任吧。”根据网上所传的聊天记录显示,该生“辉辉锅锅”与活动赞助方沟通时,声称自己是活动主办方,对方赞助方“跟你说了就去执行,没有你发言的权利。”同时表示“如果没有我点头,我看明年浙大所有的健身活动,有没有他的份……….”

浙江大学目前对此事的回应是:“这位学生并不是学生干部,是一个健身爱好者,现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该生向赞助商道歉了。”这个回应明显是避重就轻,试问如果这位学生只是一个普通的健身爱好者,赞助商凭什么跟他如此交流?而他又凭什么说这么摆谱的话?

最近一两年,这样类似的新闻越来越多。事实上,当下一些大学学生组织“官场化”、学生干部“官僚化”的现象,可谓由来已久。一些学生加入学生会为的只是那个头衔带给自己的便利和好处。对他们自身而言,热衷于“当官”,拼谁的职务大小、级别高低。这样的“学生官”会带来怎样的校园风气,可想而知。

先说说学生会,学学生会有太多行政职能,学生干部掌握太多行政权力。的确,由于高校辅导员事务繁忙,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往往会成为学校领导、老师的“左膀右臂”,学生干部相对而言也就拥有负责评优、考核普通学生的权力,自己在学生会任职还可以加分。如果考核评优制度本身不够透明、完善,学生干部就会有很多操作空间,等于掌握了不少学生评优评奖的“杀生大权”。如果自己“对上”服务的好,巩固了自己在老师心中的“红人”地位,还会得到更多信任、权力乃至直接的好处。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大学里究竟为什么会出来这么多的“官”?这恐怕与社会这个“大染缸”也密不可分。因为,在大学里是党员、班干部,毕业分配工作时就会“高人一等”成优势,现在大学毕业虽不分配工作了,但此还是成为一些用人衡量大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于是,后来就出现了大量的学生干部,在其档案中这两项特别突出,其原因是“你知道”的。

但现在“官员”何止在大学?先不看大学生,看看那些当了班干的小学生,不少孩子就总爱想方设法找点茬子证明自己的权力,甚至拥有体罚同学的权力。而老师对这种严苛的管理方式还十分认同,学生干部管得越严,老师越省心,学生也越能得到奖励和重用。不少大学老师也用这样的方式管理大学生,肆意体罚,也不觉得有问题。这样上行下效,高校学生干部要“立官威”的思想自然形成。

在小学校园里,班干部是班主任的直接代理人,拥有着班主任赋予的“最高权力”,这些“权力”包括了检查作业、背书情况、汇报班级同学学习情况等等,在一个班级小社会,这些“权力”可能让孩子变得复杂,甚至滋生各种各样的“腐败”空间。从贿选拉票“当官”到利用特权敛财,一些小学生熟练运用成人世界的游戏法则,让人瞠目结舌。有些手段或许就是跟着自己的老师学的。

而且,从小学就开始有了,什么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后来却与班干部混为一谈、捆绑在一起了,学习好的就能当“队长”,为了让孩子充分感受“官威”、炫耀孩子的“优秀”,一些家长甚至不择手段地跟老师“走后门”,为孩子“要官”。

在我们的小学里,谁表现最积极,谁就可以当班长,中学里,谁学习最努力,最配合老师工作,谁就可以早早入团早早当班干部,大学里谁最会和老师来事,套交情,谁就最有机会入党、参加学生会工作,然后得到比较好的毕业推荐。从小学就开始班级中设班长和值日生,学校中设大队长和学生会主席,让小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对权力敬畏和倾慕。确立老师的绝对权威,老师会让最喜欢的学生做班干部,并且明显给宠儿们不同的关注和优待,从而刺激他们去表现、倾轧和争宠献媚,为了获得自己所不知道的消息,用列黑名单、教唆孩子写小纸条的方式告密,一切的一切,是为着管理的方便。

高校即便不是“象牙之塔”,也不能把自己混同于过度行政化的“官场”。作为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学生会,就更不能过度地沾染服从于官阶大小的“官场”风气。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风青杨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