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自民间故事“东海孝妇”的《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Lu小编从小就听长辈提过《秋决》,随后便一直牢牢地记在内心深处。这部电影是由李行导演所执导,并于1972年上映(糟糕了,Lu小编居然忘了找电影来看……)从此以后,只要听到“秋决”或是“秋后问斩”,Lu小编总不自觉地想起这部电影。不过,这部尚且无缘目睹的电影,并不是Lu小编在这里要说的。虽然Lu小编铺排了许久,但真正要说的,却是电影主角最终的命运--秋决。
你可曾想过,中国古代的死囚为什么都是“秋后问斩”,而不是什么“春后问斩”?莫非春天太迷人,官员们不想耽误了观赏春景?那么,至少也应该选个“冬后问斩”呀!毕竟挑个白雪皑皑或大雪纷飞的日子问斩,多么扣人心弦,多么有警醒的作用,必得教世人寒彻骨,清醒的认识到,切莫行恶,否则名声扫地的你,就得在天寒地冻的时间内与这个世间诀别。还是,这样会让人联想到“窦娥冤”充满冤情的六月飞雪呢?
秋冬行刑
其实,取材自民间故事“东海孝妇”的《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这与打从西汉就已经订定的行刑时间是八竿子打不着啊!是的,汉代的上位者便已经明言规定“秋冬行刑”了,立春之后是不得刑杀的。
唐、宋两代的法律亦明言规定:从立春到秋分这段期间,除了谋逆、犯恶逆上以及部曲或奴婢杀主等罪大恶极的犯人必须得立即处死以外,犯下其他罪的犯人均不可以被“春决”,这些死囚是可以待到秋天的霜降后,并于冬至之前接受行刑即可。西汉行刑的时间则订在黄历九月到十二月之间,唐代则是将执行死刑的时间订定在十月到十二月之间,而唐代的这项规定则被后世所采用,沿用直至清末。而清代亦有明定,经过朝审得处决的犯人,也得在秋季到来时处决。
由于古代死刑都在秋季举行,所以古籍中与现代的历史剧里面是经常出现“秋后问斩”这样的字眼。只是,古代的统治者到底为什么要选落叶凋零的秋天或冷冽冰寒的冬季,而不是选择气候暖和的春天或热气奔腾的夏天来处决犯人呢?这样真的是很增添肃杀之气耶。
由于古代死刑都在秋季举行,所以古籍中与现代的历史剧里面是经常出现“秋后问斩”这样的字眼。(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其实,古人的选择还真的与季节的变化与象征意义有关。古人认为草木葱郁的春、夏两季正是动植物相当活跃、十分繁盛的季节,故是属于万物生发的绝佳季节。所以,在这么生机勃勃的时期内,是不够随便起杀心的。Lu小编这么一解说,你应该立刻能触类旁通了吧!是的,原本都呈现着生气盎然的画面,却在秋、冬两季来临后,即刻改换成一片萧瑟冷清的模样。古人为了顺应秋冬的肃杀之气,自然是选择在这段期间来对犯人执行死刑。
倘若你对这个问题挺有兴趣的话,Lu小编给个小建议,你可以找《黄帝内经》里面的东西南北方位图来观察,即可发现,古人已明言:春天属于生发的;秋天属于收敛的,所以春天不能出现杀机,到了秋天就可展露杀机了。
那么,“秋后算帐”又与这有啥关联呢?
其实,北方的农作物在每年中,都只耕作一次,农民等到秋后农作物的收割期过后,就享有经济收入了。既然拿到了金钱,自然得乖乖地去缴交以往欠下的债务。此乃因为有些北方农民,会在一些小商店内购买日常用品,他们往往等到农作物收成又卖了好价钱后,才去商店内结算在这一年内所积欠的费用。所以,人们对于这种专门在秋后期间一次性结算、还清债务的状况,称为“秋后算帐”。
你若要像秋决那样来理解定义,也是可以的:秋天属于五行中的西方,西具有收敛之意,所以也能够理解成收钱的时候到了。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